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下列各句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卒起不意
B.秦伯说,与郑人盟图穷而匕首见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毋内诸侯
D.秦王还柱而走,令将军与臣有郤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如《崤之战》。
B. 柳宗元是唐代散文家,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的寓言小品《三戒》和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为后人所称诵。
C. 高适、岑参、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D.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们都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4、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用来证明这里就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迹,以增添真实感。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乱”“穿”两字写出了江石错列,直插云霄之态势,“拍”“卷”两字则描写出江涛汹涌奔腾,拍击江岸的力度与声响。
C.“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形象地写出了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姿态潇洒,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D.“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苏轼不仅身游赤壁,而且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他倾慕周瑜的丰功伟绩,慨叹自身功业无成,又有豁达的自我解脱。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七律的题材与风格,到王维是一个初步的开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面有必然的趋势。
①这种情况和他的五律情况相近 ②其实不仅王维是开辟,李白、高适、岑参诸家何尝不在开辟
③王维的七律,风格与题材都较当时诸家广 ④艺术只要在发展,就是在开辟
⑤向来学者只讲杜甫的开辟,而不讲王维,这是不全面的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⑤④①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④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 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 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 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A. 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 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 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 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E. 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 ,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大量运用对比描写阿房宫的奢靡,其中将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相比的两句是“ _____ ,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两句是“ _____ ,_____”。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该诗为唐玄宗天宝十年钱起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
B. 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冯夷空自舞”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一句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
C.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感情达到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凄婉幽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
D. 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堪称“绝唱”。诗人以景结情,描写曲终人散后,那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的明丽画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2】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骞,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汊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匈奴西边小国也。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鸟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摘编自《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B.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C.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D.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B.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秦始皇首创,“建元”就是汉武帝开国后采用的第一个年号。
C.节,又称“符节”“节杖”。古代大臣出使时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如冯唐便能“持节云中”。
D.外臣,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也可指藩属、属国,文中即是指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部落或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忠于汉朝,坚贞不屈。他主动响应汉朝招募,在出使联络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为他娶妻生子,但他始终不忘故国,-直持有汉朝的符节。
B.张骞机智勇敢,完成使命。趁看管放松之机,他逃出甸奴后到达大宛,又在大宛、康居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月氏,把汉朝的意图告知月氏,可惜月氏已无意报仇。
C.张骞历尽艰险,坚韧顽强。他穿过匈奴控制区去联络月氏,往返途中两次被匈奴扣留,危急穷困时靠亲自射猎禽兽为食,出发时百余人,最终只有两人回到汉朝。
D.张骞富有远见,颇受信任。他向汉武帝提出联络乌孙、大夏等国牵制匈奴削弱其实力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汉朝派张骞多带副使广泛联络西域各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2)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他一生的奋斗经历和优秀的管理才能让世人瞩目,他曾说过:“生活如山路,向前跨一步,便可发现一条更好的路,使生活更充实,更有乐趣。”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