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4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民众欢迎会的演说中讲到,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孙中山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
A.号召国人打倒列强除军阀
B.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收回国家主权
C.表达民族危机加深的愤慨
D.呼吁国共合作以推动北伐的开展
2、下图是侵华日军731部队锅炉房遗址,它原是一座约三层楼高的钢混大型建筑。日军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在此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该遗址位于( )
A.广州
B.哈尔滨
C.上海
D.汉口
3、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4、上海工商界一位颇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事后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上文中“此次”指代的历史事件(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进展顺利
B.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C.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D.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把西方人当做琉球人或高丽人看待。1844年,清朝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䜣亲自主持。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外交彻底瓦解
B.清朝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C.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D.清政府努力维护国家主权
6、夏商周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这一变化( )
A.消除了华夷有别观念
B.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
C.导致了诸侯争战频发
D.旨在对抗秦国的进攻
7、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C.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8、唐初名碑《九成宫醴泉铭》结字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平正(端正),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第三个特点是纵长。与其书法风格相近的图片是( )
A.
B.
C.
D.
9、“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进来了,工人阶级也进来了,女性也进来了。尽管五四运动中还没有农民阶级的广泛参与,但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农民阶级也参加到革命的洪流中来了,并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同盟军。”这充分体现五四运动(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D.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0、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见如图)数量繁多。这从侧面说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唐文化兼收并蓄
C.青花瓷制造发达
D.佛教和道教融合
11、记录西周、春秋时期历史的《国语》一书中,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争霸战争的破坏
B.等级秩序的影响
C.百家争鸣的兴起
D.各国变法的推动
12、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交制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纷争有效解决
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阶级矛盾得以缓和
13、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 )
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B.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C.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14、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某一时期洋面粉进口数量及增减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 数量(关担) | 增减比例(%) (1928年为100%) |
1928 | 5984903 | 100 |
1931 | 4889275 | 82 |
1934 | 985367 | 16 |
1936 | 512852 | 9 |
A.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民族面粉工业的竞争力提高
C.外资企业失去了发展优势
D.官僚资本膨胀势头得到遏制
15、春秋时吴国贵族虽自称是太伯之后,但在西周之后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则并非偶然。吴国毗临楚国,通过强调与华夏的血缘关系,吴国获得了华夏(如晋国)的支持,增强了吴国与楚国等同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 )
A.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B.血缘联系保证华夏认同
C.接受华夏文化推动融合
D.楚国排斥在华夏族以外
16、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型企业里,职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异常高涨。如上海申新九厂合营后的第一年,棉纱生产成本比合营前下降15%,棉布的副次率从20%以上降低为1%—2%。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B.实现了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化
C.改变了工农阶级的阶级性质
D.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17、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转移
B.主流思想变化
C.中央集权加强
D.人口数量增长
18、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蕴含着“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中秋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19、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
C.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0、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得到立宪派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他们成立立宪团体和组织,研究和宣传立宪政治,发起多次议政、请愿活动,同时继续抵制革命。但到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中已有不少人逐步转向支持革命,或变成革命者。立宪派的态度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 )
A.预备立宪未能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B.立宪派对清廷预备立宪的幻想破灭
C.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扩大
21、从某朝疆域图残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都”“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信息,下列对该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行省制度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③吐蕃地区同样处于行省管理之下
④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孔子编著的《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他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孔子的这一观点( )
A.表明华夏认同已经形成
B.是诸侯实施文化歧视政策的根源
C.蕴含一定华夏认同观念
D.使“华夷之辨”观念得到普遍接受
2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在嘉靖以后)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该观点旨在表明( )
A.四大发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官方失去了对思想界的管控
C.思想领域变化是时代的产物
D.市民阶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24、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援华法案,给予国民政府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宣称是为了“维持中国的真正独立和行政完整,经由基于自助与合作的项目,支持并保护个人自由和结社自由”。美国的这一做法( )
A.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B.实质上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有助于中国民主和平的实现
D.扭转了国共两党内战的局势
25、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做________
26、从_______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_______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_______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_______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_______知识。
27、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建立___________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他建立十个___________,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28、表现
(1)国内矛盾激化
①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________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大部分由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领导。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教天理教还攻入了________。
(2)对外:________
①背景: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措施:
清初,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________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外商受到严格制约。严厉禁止________出海贸易。
③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9、南宋与金军多次战争,最终在________年与金订立________和议。以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一线划界,________对________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________”
3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2)确立三大制度: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1、
|
|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978 | 改革首先在______取得突破 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
城市经济体质改革 | 1984 | 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进行。 |
开放 | 1980年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 |
_______ | 1982年 |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
______ | 1987年 |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
_______ | 1992年 | 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 |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 2000年10月 |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__”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
| 2001年12 | 中国加入 _____ |
| 2010年 | 经济总量跃升________位。 |
32、三省六部制当中的____负责审核、封驳
33、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A马噶尔尼使团访华 | B《燕然山铭》石刻 | C驻藏大臣令牌 |
D汉委奴国王金印 | E井真成墓志拓片 | F唐蕃会盟碑 |
将上述表格内容按照时期分类(填写字母)。
秦汉________
隋唐________
明清________
34、万隆会议:1955年________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________中国提出“________”方针,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35、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魏晋以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
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
材料二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廷弹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的监察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
(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
36、八七会议的内容?
37、清朝疆域版图是怎样的?
38、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方面?(从外交、经济和发展等思考)
39、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了怎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