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已经坚持了30多年全国对口援藏援疆,为大凉山深处几十名彝族孩子专门铺就上学路,为云南怒江7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开辟独龙江公路。这些举措旨在( )
A.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B.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C.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
D.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
A.为后世长期沿用
B.是秦始皇首创
C.官员世代承袭
D.削弱了中央集权
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它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它”指的是( )
A.1982年宪法
B.改革开放
C.一化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等格言广为流传,它们都蕴含了( )
A.耕读传家的理想
B.格物致知的探究
C.家国天下的情怀
D.无为而治的理念
5、汉朝吸收各国的营养,激发了本身的勃勃生机,形成强盛的统一帝国,散发出多面向的黄金光辉,在科学领域,天文学和医学领跑全人类。以下能够表现这一成就的是( )
A.《周髀算经》
B.《汜胜之书》
C.《四民月令》
D.《神农本草经》
6、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7、武则天统治中国的50年,是承上启下的50年,它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把大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史称“贞观遗风”。下列措施与她有关的是( )
A.设十三州部刺史
B.设立唐蕃会盟碑
C.兴建洛阳城和义仓
D.首创武举和殿试
8、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宣称“我们不应再走欧美、日本的错路”。毛泽东热情的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其必将普及于世界。一些老同盟会会员,也在这时开始转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推动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B.辛亥革命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面貌
C.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已经展开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开始
9、徽商形象反差很大,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徽商吝啬贪财。在现实中,徽商是明清最重要的商帮之一、生活作风克勤克俭、创业精神吃苦耐劳。此现象能够说明( )
A.明清闭关锁国,徽商地位没落
B.小农经济主体,商帮影响力有限
C.传统思想观念,商人地位不高
D.政府有意引导,巩固统治的需要
10、西汉司马迁认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他肯定了秦朝的( )
A.世袭制
B.“焚书坑儒”
C.中央集权制
D.严刑峻法
11、以下属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优越 ②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高产作物的大量引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如下图为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据图可知,姜寨聚落( )
A.可能经常面临部落纷争
B.等级分化日益明显
C.手工业结构相对完善
D.农业危机逐渐严重
13、明朝前期,严禁海外贸易。明穆宗时,国家财政紧张,统治者认识到政策过于严厉并无好处,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并对海外贸易征税。这反映了明朝政府( )
A.意识到海禁政策的危害
B.鼓励民间进行海外贸易
C.因时而变调整统治策略
D.注重沿海地区稳定发展
14、孔子对古时的音乐进行评论,认为周武王时的《武乐》虽然很美,但不够善;而舞时的《韶乐》更好,优美、祥和,一派圣人垂拱治理天下的样子。孔子的这一评论,反映出他( )
A.擅长音乐评论
B.喜欢点评先贤
C.反对西周制度
D.主张以德治国
15、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但没有出现“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和“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之乱”那类相互火并的情况,而能在南方很快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临时的政府。这主要因为( )
A.皇族内阁促成各派团结
B.东南互保形成合作机制
C.中国同盟会的深刻影响
D.帝国主义列强联合侵华
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17、胡适先生在谈到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时说:“政治忠诚的迅速改变(如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引起了封建等级结构的崩溃,这一时期到处充满了批评精神,以致现存的社会政治态度以及传统的真理和道德标准都受到无情的批评和攻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阶层流动滞慢
B.诸子学说精彩纷呈
C.中央集权制度崩溃
D.官府垄断学校教育
1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与之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D.政在四方,要在中央
19、如图时政漫画《我实拿他不动》刊登在1919年5月16日的《神州日报》上,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共合作
D.国民革命
2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21、汉朝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宋之后却出现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局面。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
①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张謇在《追悼孙中山演说》中说到:“从历史上看来……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终止了封建制度
23、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林则徐是“我们的民主革命先驱……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命了一百多年。”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 )
A.领导了虎门销烟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
D.编订了《海国图志》
24、宋太祖时,诸州通判与知州争执时,常常声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真宗时,保州通判孙冲因与知州争事被贬降监当吉州酒。神宗元丰时,延州通判吴安宪,“务专部事,多自判决”。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北宋( )
A.通判擅权现象普遍
B.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政治风气的因循守旧
25、________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________起来了。”
26、北宋________和南宋____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7、外交影响: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_________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________推动构建_______________,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__________________。
28、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和《________》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9、重庆谈判:___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___和平谈判。1945年10月10号国共双方签署了《___》协定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30、_______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3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______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________为纲”,想通过发动“______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
3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毛泽东提出把 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34、随着________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________的持续发展,创建________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
(1)1920年初,________和________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2)同年4月,________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8月,________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________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35、正面战场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36、唐前期出现了哪些盛世?经济上有哪些成就?
37、百团大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38、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些省份开始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39、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