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老翁逾墙走 B.听妇前致词
C.二男新战死 D.天明登前途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⑤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上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A. ⑥②④①③⑤ B. ③⑥②①④⑤ C. ⑥③①②⑤④ D. ③⑥②①⑤④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选自《梁衡文集》,作者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时,立足河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写出了壶口瀑布“奇、雄、险”的特点。
B.《<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爱莲说》《马说》。
D.闻一多,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星空》等。
4、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ǐng) 羁绊(pàn) 蛮横(hèng) 怒不可遏(è)
B. 悄怆(qiǎo) 好逑(hǎo) 龟裂(jūn) 大煞风景(shā)
C. 屹立(qì) 阡陌(qiān) 行辈(háng) 拾级而上(shè)
D. 缄默(jiān) 狩猎(shòu) 柳林铺(pū) 戛然而止(jiá)
5、阅读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一诗,完成小题。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①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②。
【注】①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后一句中“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②畲(shē):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⑴从诗的一二两句看,诗人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山上层层桃李花”中“层层”字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3)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文字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人名)。
【2】这段文字是主人公的生活原则,他以自己的毕生精力进行了实践。以下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和这个原则无关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他因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B.为了解救工友朱赫来,他被关进了监狱。
C.他参加了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苏维埃政权。
D.他在病痛折磨中用生命写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3】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呢?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一直在“发低烧”吗
王昱
①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你可能会本能地回答:“37℃啊!”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37℃。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难道百年前的古人一直在“发低烧”吗?别笑,事实可能还真是如此。
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经过长期的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③虽然这项调查的对象只有美国人,但帕森内特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人类体温的下降趋势会不会很快停止?她表示:“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
④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37℃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也是不断地受到质疑。这个标准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翁德里希对2.5万名成年人的腋窝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温度测量后提出了这个标准。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以及为何恒定在37℃左右。
⑤对于人类以及其他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科学界已经有了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这两种解释也许都是一些动物维持身体恒温的目的。动物维持比环境温度稍高的体温,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在生存竞争中,这就意味着有许多的优势。
⑥那么,为何人类的体温又要恒定在37℃呢?研究发现,37℃其实是人类维持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高限”,比这个温度稍稍升高几度,人体内的酶就会失活。但相反,温度有些许下降(比如在30℃~35℃)对这些酶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能让其更加高效。
⑦既然温度降低能让酶的活动更高效,那么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⑧在地球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在生物界横行无阻,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比如肺囊虫,它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
⑨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也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
⑩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 32℃。同样的,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
⑪由此可见,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所以,人类采取高体温策略也并非自愿。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最新研究似乎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摘自《齐鲁晚报》2020年1月17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帕森内特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正常体温将会无止境地下降。
B.美国科学家根据本国数据分析推出:所有现代人的体温较之过去人的体温都在下降。
C.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 37℃这个人类健康体温的标准一直有所争议。
D.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举世无敌。
【2】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文中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赏析下面两段说明性文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9、课堂上,老师问:“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呢?”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的摩擦力太小。”另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便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老师总结说:“是的,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是因为冰面平坦,缺少坎坷。阻力、坎坷,这些看似有碍于前进的东西,却使我们走得更远更好。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促使我们成长,成就我们的往往是那些阻力、坎坷……”
请你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