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
年份 | 条约 |
1963年 |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
1967年 |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
1968年 |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
1971年 |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
1972年 | 《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 |
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
| 1858—1894年 | 1895—1911年 | ||
总数 | 年均 | 总数 | 年均 | |
家数 | 153 | 4.14 | 800 | 47.06 |
资本数 | 3803 | 102.78 | 16578 | 975.18 |
每家资本 | 24.86 |
| 20.72 |
|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过着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
A.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反对专制和教会束缚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4、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
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
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
5、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祭祀集团带着众神的象征物向法老致敬。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作为神王,权力被神化。这表明法老在统治中
A.注重礼仪德治
B.实行分权专制
C.以神权强化王权
D.实行等级制度
6、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7、1865年前后,旋转木马开始在纽约科尼岛流行。1884年,科尼岛引进了一种纽约人从未见过的娱乐项目——过山车,票价相当便宜,只需5美分。不久,摩天轮出现了,科尼岛娱乐设施的发展( )
A.折射出民众工作条件的改善
B.得益于工业化成果的应用
C.说明休闲旅游生活方式出现
D.反映出市民福利建设加快
8、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社会契约论》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10、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1、邓小平同志曾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③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④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同时发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13、下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14、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15、《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6、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期 | 核心内容 | 代表文章 |
1945年底 |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
1947年初 |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
1949年7月 |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
A.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B.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D.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17、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 )
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
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
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手史料
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
18、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19、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20、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C.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21、1921 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2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3、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
A.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4、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
A.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
B.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
D.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25、兴起【知识点142】
(1)____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1916年底,____就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__等。
(4)《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____成为主要活动基地。
26、维新变法的兴起【知识点127】
(1)康、梁等人的实践活动:上书、著书立说、办报立会、成立学堂、与顽固派论战。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代表 | 著作 | 主张 | 特点 |
康有为 | 《孔子改制考》、《____》 |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 ____ |
梁启超 | 《变法通议》 |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倡导____思想 |
谭嗣同 | 《仁学》 |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 维新派中的____ |
严复 | 《____》《原富》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____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 把进化论思想同维新变法相结合 |
(3)维新变法的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
27、功绩:基本上推翻了___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____的侵略势力。【知识点172】
28、日本侵华日军侵华罪行
①在军事侵略过程中:烧杀抢掠;蹂躏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____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②在占领区进行残暴统治:实行____政策,利用汉奸,扶持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实行____,进行经济掠夺;推行____
29、交通事业的进步【知识点153】
(1)1909年,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____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1909年,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30、时间:____—____年【知识点146】
31、史籍与史实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繁荣,大量的史籍中保留了丰富的史实可供后世研究。其中《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尤为重要。
A.《史记》B.《资治通鉴》C.《宋史》D.《明史》
(1)请将以上史籍按照体例分类(填写字母)
编年体: 纪传体:
(2)请将以上史籍与其记载的史实进行配对(填写字母)
史实 | 史籍 | 史实 | 史籍 |
秦灭六国 |
| 废中书省 |
|
绍兴和议 |
| 陈桥兵变 |
|
赤壁之战 |
| 武王伐商 |
|
32、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____、____嘉兴南湖游船【知识点164】
(1)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____,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____。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3、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____逐渐解体
(2)____的刺激
(3)____的诱导
34、过程【知识点161】
(1)第一阶段:初步介绍
①1918年,____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__》《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1919年,____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深入传播
①____: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②思想论战:1919年李大战和胡适展开了____的讨论;1920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____问题的讨论,同____进行了激烈交锋。这三次思想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③____: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④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些____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36、思想潮流的演进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主题 | 代表人物 | 核心思想或著作成就 | 发源地或中心 |
A | 但丁、达•芬奇等 | 《神曲》《蒙娜丽莎》 | B |
宗教改革 | C | 强调“信仰得救”,否认教权神授 | 德国 |
D 世纪启蒙思想 | 培根 | 近代唯物主义思想 | 英国 |
| 霍布斯 | E学说 |
|
| F | 政治分权学说 |
|
18 世纪启蒙思想 | 伏尔泰 | 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 G |
| 孟德斯鸠 | 主张H |
|
| I | 《社会契约论》 |
|
J |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 希望以道德觉悟建成理想社会 | 法国、英国 |
K | 马克思、恩格斯 | L、《资本论》 | 英国、德国 |
(2)简述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7、危机与新生
近代中国,侵略与救亡相伴,中国人经历了百年的探索,终于摆脱危机赢得新生。
(1)完成下列提纲(在空格处填写重要历史事件)
(2)若要进一步探究提纲(二)中“革命的转折”出现的原因,应选择下列哪三个视角?(选字母)。
A.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E.新文化运动的宣传
3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 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 占世界GDP(世界=100) |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 ||
中国 | 西欧 | 中国 | 西欧 | |
1500年 | 25 | 17.9 | 600 | 798 |
1600年 | 29.2 | 19.9 | 600 | 908 |
1700年 | 22.3 | 22.5 | 600 | 1033 |
1820年 | 32.9 | 23.6 | 600 | 1245 |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6至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
材料二在十五六世纪的明朝中期,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之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荣,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
由于商业的繁盛,16世纪下半叶,货币不足以支付商货的交易,政府不得不加大铜和银的生产。但明中叶国内白银产量也只有二三十万两,不足以应付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恰在此时,美洲的白银来到中国。……据估计,在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130年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中国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的规模。(注:到19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初中西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