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莽莽(mǎng) 分外(fēn) 丰润(rùn) 红装素裹(ɡuǒ)
B. 汹涌(yǒng) 摇曳(yì) 腐烂(fǔ) 成吉思汗(hán)
C. 今朝(zhāo) 枉然(wǎnɡ) 娉婷(pīng) 生机勃发(bó)
D. 冠冕(ɡuàn) 红晕(yùn) 谐奏(zòu) 稍逊风骚(xù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晨曦 公祭 摧枯拉朽 众判亲离
B. 拉笼 构想 响彻云霄 单刀直入
C. 泻露 静穆 豪气干云 状若木鸡
D. 攻讦 会晤 觥筹交错 萍水相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qián)滋暗长了。
B.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bīng)临绝望的边缘。
C.《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zài)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D.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jìn),笔法灵动。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隧洞 招架 幌子 昳丽 闲情逸至 取义成仁
B.苍茫 熏陶 诘难 涉猎 无精打彩 铢两悉称
C.附丽 踌躇 锱铢 盘桓 雕梁画栋 不屑置辩
D.要诀 侦辑 拾掇 囫囵 信手拈来 陟罚臧否
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________)
(2)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
(3)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
(4)取道……石径塘而归(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4】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的表达效果。
【5】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6、九(8)班准备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星月的来由
顾城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乙】
罗伯特·史蒂文森
从客厅和厨房投来的灯光,
透过了布帘,栅栏和玻璃窗;
窗外有千万颗星星,
正在高空穿梭不停。
它们比一棵树上的叶子还要多,
也多过了公园和教堂里的人群。
天狼、北斗、猎户和所有的天神,
还有水手的导航精灵,
这些星星们都落进墙边的水桶,
桶里一半装着水,一半装着星
【A】大人们发现了我,紧抓住我的衣襟,
他们把我丢上了床,
我眼中的光辉,却仍然闪烁不停,
脑海中,还旋转着划过天空的星群。
【丙】
雪
图多尔·阿尔盖齐
晶莹纯洁的雪花,
我期待着你下凡。
你,栽种在蓝天上花瓣。
【B】蓝天正在凝结,
为寒冬制作项链。
整个天穹都在忙碌,
为你准备洁白的衣衫。
但是,你同星星和月亮
一起来到我们人间,
永远难免涉足尘埃
搜集整理阶段:
【1】某小组搜集了甲乙丙三首诗歌(如上所示)。根据诗歌内容,你认为这组诗最应安排的朗诵单元是( )
A.哲思短笺
B.时代浮光
C.情寄风物
D.童心无价
【2】该小组在查找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了乙诗不同的译本,发现标题有不同的翻译。结合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为乙诗选择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A睡前的逃跑 B该睡的时候溜了
诗歌研读阶段:
【3】为更好地完成朗诵,该小组一起设计了朗诵脚本。仿照示例,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朗读设计。
朗诵小贴士 朗诵时,应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设计示例:《星月的来由》一诗前两句重读“想”“撕裂”“只”,尤其是“撕裂”一词,表现作者的痛苦和无奈。诗歌后两句朗读时语速渐快,语调轻快,表现作者情感由痛苦转化成希望,留给人无限的期冀和想象。 |
【4】经过对诗歌的理解和研读,为更贴合这组诗歌特点,该小组决定以“星辰大海”为组名。请你整合诗歌内容和主旨,阐述“星星”意象的丰富内涵。
7、综合性学习。
你校正在开展以“我看名校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对于近几年来受到热烈追捧的“名校游”,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以下材料,针对“名校游”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两条改进的措 施,帮助参加“名校游”的同学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感受名校风采。
某名校学生:到处都是游客,甚至教学区里也有大批游客。游客们在教室、 图书馆、实验室的附近,不分地点和场合,大声说话,我们很难安静下来听课、读书、做实验。
某家长:其实我们也就是走马观花,很盲目。我带着女儿,本来想让她了 解知识,开阔眼界,可是我们参观的地方什么介绍也没有,能了解的东西太少了。
某名校管理者:游客太多,我们希望加大收门票费的力度,限制客流。但有一些人反对说,国外大部分名校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或者部分景点收费。 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左右为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上联,出对应的下联。
上联:青春有志须勤奋,下联: ________。
8、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应的句子。
(1)《渔家傲·秋思》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江红》中既道出命运的不公,又表达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我”对闰土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你能说说此变化的原因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这地步”指__________;“一气”的含义指 _________
【3】文章最后再次描写海边奇异的画面,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表达了鲁迅的思想感情。其含义是____________
10、【材料一】
凡尔赛文学(下称凡学),网络热词,一种在公开场合“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网上流行的“凡学”应分为两类。一类是真炫耀,其表述的内容无论真假,创作者自我炫耀的心态是真的,这可称为炫耀的“凡学”。另一类则是借此调侃,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对炫耀式的“凡学”进行嘲讽,不妨称之为形式化了的“凡学”。
【材料二】
“打工人”蹿红网络,源于9月22日一网友在自拍视频中的配文:“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随即“打工人”一词引爆网络,出现于各大媒体平台。
例如:
1.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中华网2020.10.23)
2.靠别人是公主,靠自己是光荣的打工人。(《中国日报》2020.10.26)
3.世界上有两种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南方周末》2020.10.30)
4.我要悄悄打工,然后惊艳所有人,加油,打工人。(腾讯网2020.11.7)
5.奋斗是“打工人”最美的底色。(今日头条2020.11.23)
【材料三】
近期的网络流行语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以‘打工人’为代表,一类以‘凡尔赛文学’为代表。“打工人”,指的是无法靠财产生活、需要靠工作挣取薪酬为生的人群,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心态,是人们一种“奋斗文化”的体现。至于“凡尔赛文学”,它或许是作者对于“上流生活”的臆想,也或许是他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虚幻投射,终究只是个唯美浪漫、金光闪闪的乌托邦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凡学”已经越来越难点燃年轻人的热血,甚至越来越激不起他们心中哪怕一点点波澜。在他们的自我认知里,自己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什么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一句“加油打工人”,就足以解构所有蛊惑。流自己的汗,挣自己的饭,过自己的生活,这没有什么不堪。甚至,只有这种实实在在的耕耘和收获,才能带来真正的充实感、安全感和幸福。
【材料四】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一系列利好举措出台……这些经久不衰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在大浪淘沙之后被人遗忘。
【1】阅读材料一,选出你认为属于“凡尔赛文学”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邻居的电脑出了故障,到李先生家向他求助。李先生告诉他:“我对电脑真是一窍不通,平时出了问题,都是秘书帮着解决的,我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
B.刘先生经常向别人讲述:“我一点也不擅长写作,去年随手把高中时写的一篇小说投到网络平台,没想到点击量超百万,到现在我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C.朋友们很羡慕郑先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多次解释原因:小时候家里很穷,晚上经常一碗稀粥就权当晚餐,为了不挨饿,只好早睡早起,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D.小张向参加聚会的高中同学说:“我家住在小山脚下,附近没有几户人家,周围很幽静,有时会有松鼠闯进后院,只是离市中心有点远,交通不太方便。”
选 ,理由: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结合媒体报道,思考“打工人”一词的精神内涵。
(2)思考材料三中加点词“乌托邦”的含义。
【3】小明考试后发了条说说,好友小越看到后觉得不妥,给他留言。请联系以上材料,结合上下文语境,写出得体的留言内容。
小明:最近学习状态不对,就知道考试要炸!果然,作文才考了58分,语文连140也没考到。这下惨了,其他科目有五个满分又有什么用?
小越:
小明:小越,我没想到这些后果,这就删了。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凡尔赛文学”和“打工人”这两个热词哪个生命力会长久,并说明理由。
选 ,理由: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德刚的读书观
唐宝民
①唐德刚的读书观唐德刚先生是史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作为一位历史名家,他所读的书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那么,他的读书经验是什么呢?
②当今的书太多了,让人读不胜读;于是,“快读”这种方式便应运而生。“快读”的确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就是走马观花无法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想要真正地吃透一本书,恐怕还得“慢读”。唐德刚先生把“快读”形容为“跳高栏”,把“慢读”形容为“啃骨头”,并进而指出,对于经典类的书籍,还是要“啃”而不要“跳”:“‘读’书,如果没有个人拿着戒尺或皮鞭站在后面的话,是会偷懒的。再到难懂之处、不明不白之处、半明半白之处、索然无味之处,你会学杨广跳高栏的,一跃而过,永不回头。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笨经验,有些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古典名著,就不能‘快读’。相反的,对这种著作要去‘啃’,像狗啃骨头一样地去‘啃’。我个人的体会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真是阿Q的最大乐事。所以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和‘啃骨头’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了。”
③唐德刚少年时代曾读过《资治通鉴》,他以此为例,说明“快读”与“慢读”的不同:“我对《资治通鉴》只是‘读’过,而没有‘啃’过。对于这部巨著,我也曾‘跳高栏’地跳过一遍,从头跳到尾。我对《资治通鉴》有偏爱,数十年来,时时刻刻想再‘啃’一遍,但却无此机运、勇气和决心来干这傻事。今见柏杨译《资治通鉴》,颇为羡慕。”
④“读书写心得”也是唐德刚的经验,这条经验,是他的老师胡适教给他的:“记得胡适先生以前告诉我他读书和作文的要诀。他说读书有心得,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之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多年以来,唐德刚一直按照胡适先生的指点去做,发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胡适先生这句话真是深得我心,因为我自己很早便有相同的体验。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我识字不久,便由双亲和塾师引导,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常见闻和读书札记很自然地就会变成日记的一部分。真的,写日记、札记最能帮助记忆;纵是忘记了,也能一索即得。”
⑤唐德刚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写文章的八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这篇文章影响深远。但唐德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却颇有看法,他写了《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胡适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逐条进行批驳。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唐德刚的另一条读书经验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公认的观点,并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家,或许得益于这样的读书方法。
【1】下列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读书若无人督促就会偷懒,读到难懂之处、索然无味之处,难免会跳过。
B.唐德刚认为,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是乐事。
C.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与“啃骨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
D.唐德刚能成为史学大家,是因为他向老师胡适学到了恰当的读书方法。
【2】唐德刚有哪些读书经验?请简要概括。
【3】其实,“快读”与“慢读”各有好处,请结合本文和你的读书经验,举例谈谈你如何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杨志纵使武功盖世、谨小慎微,最终还是丢了生辰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诉说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刘备三顾茅庐,终靠诚心奠定蜀汉基业;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才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发你哪些新奇的想象,或者丰富的联想,亦或深度的思考?
请你从上面四个人物中选定一个,以“对话某某”或“评说某某”或“遇见某某”为题(例:“对话杨志”;“评说杨志”;“遇见杨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2)不得抄袭、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