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不在于题材的大小,而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
B.教育部门倡导的“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的戏曲文化。
C.家风建设是家事更是国事,家风不仅关系社会风气的形成,而且对个人成长影响至深。
D.“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他从小性格内向,自从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B. 走进高邮文体公园,我浮光掠影地看看,这里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他毕业后就来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芳华。
D. 隐私问题引人关注,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B.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通过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个句子有语病。
D.“我考试失败了,妈妈不但没有责备我,而且还鼓励我努力争取下次的成功。”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ú) 诡谲(jué) 睥(bì)睨 唠(láo)唠叨叨
B.怯(què)懦 驾驭(yù) 契(qì)合 味同嚼(jiáo)蜡
C.旷(kuàng)远 稽(qǐ)首 侦缉(jī) 铢两悉称(chèn)
D.荣膺(yīng) 伫(zhù)立 狡黠(jié) 信手拈(niān)来
5、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学习先贤美德·体悟生命意义”专题学习活动。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晓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1】宴饮之时,太守“颓然乎其间”,他醉酒 ________,体现了太守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外出求学遇见先达严厉,宋濂“色愈恭,礼愈至”,他_______的态度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求。(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
【2】文言文中或生动或朴素的语言让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表达了作者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卒获有所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勤奋刻苦才会有所成就的观点。
【明志向·获取精神力量】
【3】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请摘抄下面诗中体现家国情怀的诗句,并将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批注在相应位置上。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诗句: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 |
【4】学习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你从欧阳修或宋濂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 请结合选文作答。
6、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水调歌头》中化用“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7、皋城中学组织“典籍里的如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们围绕主题准备办一本校刊,请你仿照示例,为校刊再设计两个栏目。
示例:如皋地名溯源
_______ _______
(2)小凯整理了以下资料,与同学小戎分享,小戎认为花时间去了解典籍里的家乡没有用处。请你与他辩论。
①在我国著名史书《左传》中,曾记载了一个贾国大夫贾南屏射稚,获妻笑的美丽爱情故事。所以这里还是一座爱情之城,县名如皋也是源于此。
②据文天祥《指南录》、历代《如皋县志》、清姚鹏春《白蒲镇志》、清代《海陵集》等书籍记载,文天祥逃难经过如皋(含今如东县)时,创作《虾子湾》《过如皋》《行马塘》《过白蒲》《闻马》等数首诗歌。
③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如皋籍画家陈嵩画技可与王冕相比。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来如皋看到陈嵩的画,赞叹不已,邀他同行作画,并游京城和齐鲁各地。
8、默写
1.衣沾不足惜 。 (《归田园居》)
2. ,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 (《诉衷情》)
4. ,不逾矩。 (《孔孟论学》)
5.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9、爱是一朵无声花
葛闪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A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⑥我点点头。
⑦ “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 “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B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 “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C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⑪“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⑫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⑬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⑭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⑮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⑯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⑰“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⑱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
(《读者》2015年第23期)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文中画横线的都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分成三次而不是一次性完整描写。
【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4】“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读者》在选登文章时把以上结尾给删掉了,删与不删,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10、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1986年腊月,年仅49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看着躺在棺材中唇角依然挂着一缕微笑的他,我甚至想父亲是不是在跟我们捉个生命的迷藏,冬眠了呢?而次年春天山林中的一切都苏醒了,他却还沉沉地睡着。
父亲的墓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无论冬夏,四周森林里鸟语不绝,我们在祭奠时说给他的话,总有回音。
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从未从我们梦里消失。他盛年离世,留给我们的形象,永是那样儒雅潇洒,从无老态。父亲过世后,我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曾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一见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长得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记忆中的父亲一直停留在不到二十岁的模样,那年父亲自愿报名去建设大兴安岭,再没回过哈尔滨。我将这话转给母亲,她听了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而姐姐弟弟则调侃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晕啊。”
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就整理给我。
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家人来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1966年新学校开建,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最终落成的教室茅草苫顶,土坯垒成课桌,原木截作板凳,没有本子,每人发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教好几门课。
母亲证实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建校时我才两岁,只会流着涎水啃手指,记忆还没发芽呢。
还有一位回忆到,一次父亲带学生去扫墓,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人被狂风吹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再将他们一个个拖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被暴风雪伤着了。
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是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自然不知。
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一件事,说是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蒸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姐姐讲过一件趣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一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平素都舍不得吃的。父亲这是看三个新来的孩子肚里没油水,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吃的。
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因为还没建宿舍,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其后学校规模扩大,大学毕业来当老师的不止一个了。有一次,这位老师刚涨过工资,父亲就把仅有的一个调资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他就去找父亲大闹,之前的恩义一笔勾销了。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次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
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回母校成了父亲麾下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教室取代了。我最初学写小说的时候,悄悄告诉给他,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
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是,有户人家多子多女,父母只派两三个去上学。父亲几次三番上门劝,可家长认定,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来上学的回家教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帮我勾勒了父亲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父亲的春天已经远逝,他不再醒来。
(选自2018年10月9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梳理故乡来信中学生的回忆,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学生回忆 | 父亲形象 |
(1) | 不辞辛苦 |
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教好几门课。 | (2) |
(3) | 关爱学生 |
父亲从家里端了土豆和黄豆,师生们吃着开着毕业式。 | (4) |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
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
(2)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
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父亲的春天已经远逝,他不再醒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12、请以“对自己满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