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达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边的柳树,随风轻轻摇曳着它那妖娆多姿的身子。

    B.经检察机关核实,这位落马贪官,除贪污之外,生活作风也很有问题,简直是个风流人物

    C.毛泽东的诗词真可谓意境壮美、气势磅礴

    D.自费留学生政策实施多年后,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留学生身价陡降,如今也在为毕业后的出路奔忙。

  • 2、下列带点字的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然(mò)       (chuò)       揉造作(jiāo)

    B.桑(zǐ)       养(juān)       自弃(bào)

    C.褴(lǚ)       怒(chēn)       羽扇巾(guān)

    D.旁(wù)       裂(guī)       面面相(qù)

  • 3、下列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转折关系)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递进关系)

    C.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并列关系)

    D.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条件关系)

  • 4、为提升文化素养,你完成心得后阅读了四部文学名著。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光的赞歌》是艾青第二个高峰期诗作,赞美“光”这一神奇物质及其带来的社会文明。

    B.《唐诗三百首》题材广泛,涉及边塞行旅、宫闱妇怨、隐逸山林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C.《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所记人物故事,上起汉代,下迄刘宋,而以魏晋为主。

    D.《聊斋志异》中狐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动物,婴宁、聂小倩和香玉都是狐狸幻化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①魏其()侯窦婴(?~前131):观津人,字王孙。历仕汉文、景、武三朝。②孝文:即汉文帝。③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宫中事物的官。④门籍:古代悬挂在宫殿门前的记名牌。⑤财:通“裁”,酌量,裁度。⑥条侯:即周亚夫。

    1下列句中的“之”与“陈之廊庑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四时景不同 C.渔人甚异 D.何陋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节选的文字中,有两位对立面的人物:窦婴和窦太后。窦婴坚决反对传位梁孝王,因此遭窦太后的冷遇。

    B.袁盎、栾布等虽是名将贤士,但受奸臣迫害,不被重用,后因窦婴的推荐得以重用。

    C.吴、楚谋反,汉景帝重新起用窦婴,任其为大将军。后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窦婴被封为魏其侯。

    D.汉景帝时,窦婴的声誉很高,每当朝廷商议大事,别的大臣都不敢和他与条侯周亚夫平起平坐。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酒,从容言曰____

    ②窦婴亦其官____

    ③王孙可以让邪____

    ④诸列侯敢与亢礼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阅读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_________;(乙)诗颔联中使用“闻笛赋”和“_________”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朝之后的感受。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班上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列举一个有关爱国的历史人物,并简单说说他的爱国表现。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4) ,白露为霜。(《诗经·秦风》)

    (5)见微以知萌, 。《韩非子 说林 上》

    (6)   ,多易必多难。(《老子》)

    (7)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诗句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8)李白《行路难》中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的诗句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3】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10、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四条理由,用下面的话解释明显不当的一项是(

    A. 在工作中观察和了解职业的复杂性是有趣快乐的。

    B. 在工作中奋斗而获得成就感是有趣而快乐的。

    C. 在行业竞争中获胜是有趣而快乐的。

    D. 在工作中可以思考各行各业的问题是有趣而快乐的。

    2不能证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是因为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他们为之奋斗,乐在其中。

    B.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中外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浩气长存,自强不息。

    C. 运动员训练时不叫苦不叫累,因为他们身入其中,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D. 宇航员在进行失重适应训练时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伟大的使命感让他们坚持到底。

    3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完成文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摆出错误观点“__________”;接着列举了司空见惯的几件事例驳斥了错误观点,提出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的观点;然后列举了两等苦人,从而得出“___________”的观点,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__________”的观点。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疫情引发了人们对于健康的全面关注,用餐问题便自然而然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众所周知,合餐制是中国用餐的独特标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餐习惯会加大病毒传播概率,于是,广大市民极力呼吁实行分餐制。时隔多年,人们将分餐制和合餐制进行了一场激烈地讨论。

    合餐制便是大家围坐一处,共享佳肴,分餐制便是每人各享盘中餐,餐具严格分开。两种用餐习惯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让我们一同去探索它们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吧!

    说到分餐制合餐制,大部分人条件反射就会想到东西双方,我国是合餐制,西方是分餐制。其实不然,我国既有分餐制也有合餐制,而且分餐制还比合餐制先一步“出生”。

    小达同学就推广分餐制的问题做了资料搜集,并做了一份专题报告。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分餐制”重回公众视野。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时,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

    提了这么久,为何落实这么难?面对分餐制,很多人内心的想法是不在乎、无所谓,认为不会那么容易传染上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事实上,中国是乙肝、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赵婷在长沙经营的餐饮品牌于2008年开始营业,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包间内的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使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赵表示,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

    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吴安华认为,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很多老人受到观念的影响,一时也难以接受分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就读于北京市八一中学的初二年级学生王同学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我们同学会轮流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自己比较关注的新闻,我前段时间找主题的时候,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了‘分餐制’,之前并不知道什么叫‘分餐制’”。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多位受访者表示,大多数政策内容缺少统一、明确、与时俱进的标准和规范,致使较多餐厅只能“凭感觉”实行分餐制,一时“找不到北”。

    材料三: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推而未广的分餐制再度受到社会关注。推广分餐制,使之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而不是战“疫”应急,关键是引导大家真正认识到分餐的好处,同时也要把配套工作做实做细,避免炒概念、大呼隆。

    推广分餐制,重在引导。分餐是方式,不是目的。推广分餐制的初心,是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和礼仪。国内外研究表明,相比合餐,分餐而食在减轻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经由餐具和唾液传播方面有着明确作用。疫情之下,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饮食,这正是推广分餐制的有利时机。要发挥好业内专家和各类媒介的引导作用,也可充分挖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的宣介作用。

    推广分餐制,要有管长远的“制度设计”。最近,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共同组织起草了《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从行业倡议提升到标准化层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分餐制实施指南。这些做法为常态化推广分餐制奠定了基础。还要让制度细化可操作。比如,公勺公筷大一号避免用混,推广按位上菜等。

    推广分餐制,避免“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就餐习惯也各不相同。这是今天中国的国情,要认同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因势利导。同时也要把分餐导致餐馆成本增加等情况考虑进来,把工作做得更细。

    材料四:

    (古代分餐宴饮图)

    周朝时,分餐制便已适用。周朝十分讲究礼义尊卑,周礼更是讲求等级秩序,对王、侯、士大夫的行走坐卧、衣着饮食都有明确规定,要求严格加以区分,分餐制可以说是周礼的产物。《礼记·礼器》中即有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意味着中国古人实行分餐制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地位尊卑。“天子食九鼎,王食七鼎、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天子九鼎七簋、卿大夫七鼎五簋、大夫五鼎三簋”都是分餐制下的配享制度,人们不能随意逾级使用食器,否则就是僭越,比如楚庄王“问鼎”,可见分餐制作为我国的饮食文化,被赋予了政治的意义和教化的功能。分餐制作为饮食文化,象征着古代贵族门阀的高门之礼。

    与现代的分餐制体现的平等、卫生不同,我国古时的分餐制文化带有封建礼教色彩。用餐的时候都不能围桌而食。每个人都会有配备一个餐桌,同时会按照“长幼尊卑”的礼仪分配食材,这既体现出了古代饮食礼仪,同时也是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不平等的象征,当然也很好地贯彻了儒家所提倡的“礼”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魏晋名士追求恣意人生,将礼教等级抛掷一边,饮食文化上为分餐制转变为合餐制提供的契机。同一时期民族交流频繁,少数民族逐鹿中原,草原民族的胡服和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传入中原。唐代外交更加频繁,各式高足坐具已经相当流行,民众吃饭的俎案逐渐换为大案高桌,合餐制的外部条件逐渐具备。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合餐制体现的人情社会和交往功能逐渐被人民所接受和推广。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国,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用餐方式与合餐制颇为相似,这一时期,合餐制逐渐推广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延续至今。合餐制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是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交流而形成的中华民族习俗产物,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求温馨、美满、和谐的品质。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合餐制俨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宴饮和乐、热闹欢腾,人与人间的距离可在饭桌上拉近,中国文化的人情往来、宾主尽欢于合餐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的“餐制分合”,与贵族门阀的兴衰有着密切联系,魏晋时期是重要的分水岭,魏晋以往,尊卑分明,门第森严,分餐制是主流认可的饮食习惯;魏晋之后,贵族门阀衰落,维护地位尊卑的分餐制逐渐被合餐制代。“餐制分合”,同样也是主流价值观与风俗变化的体现,分餐制体现着等级尊卑和中原人的矜持,合餐制则代表着市民阶层的交往享乐、和谐共食以及与草原民族相融合的热情之风。古代的餐制变化,背后也蕴含着诸多文化变迁。

    当代中国,仍然保持着合餐制的传统,随着医学的发达,合餐制被发现有着传播疾病的风险,中国普通民众的饮食风俗也几经移易。从单位到公司,从大锅饭到开小灶,工作方式也带来了就餐方式的改变。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分餐制又逐渐流行,在食堂里各自点一份饭,或者各自点一份外卖,“分餐制”又成为了公司用餐和学校用餐的常态。

    此次疫情又将是分是合引入公众的视野。在当下这个非常时期,“安心”成为用餐时的第一要求。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合餐制下,若是一人携带病毒,那全桌人都会提心吊胆。分餐制的确可以较合餐制防止疾病的传播,无怪乎人们现在更重视分餐制的优点和好处。

    分餐制与合餐制于我国而言,都有着我国独特的文化和寓意,不同时期会面临不同的改变,但中国的文化内涵却不会丢失,无论是讲究尊卑的分餐制还是讲究分享的合餐制,都有着长幼有序、家族团圆的相通之处。就如如今再次进入大众视野的分餐制一般,它历经千年的演变,以新的形式回归,它不再是阶级、等级的体现,而是“卫生”、“文明”与“独立”、“个体化”的现代饮食消费观念与“分享”、“平等”的传统人情社交需求之间不断协调的产物,它有着时代特征,但也保持着中国特色。而长期活跃的合餐制在新时代下也不是一无是处,合餐制的觥筹交错、欢语笑闹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舍弃的内在情怀,快乐之时,谁不想一起吃一次热气腾腾的火锅呢?

    即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次实行了分餐制,中华民族重视人情往来、情义相和的传统文化一样不会消失,我们依然拥有着属于我们独特的用餐文化。

    【1】理解资料内容是重要的第一步,请帮助小达同学选出下列不符合资料意思的一项(  

    A.“分餐制”难以落实,所以中国的乙肝、胃癌等肠胃病发病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B.倡导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和礼仪是推广分餐制的初心,当前是推广分餐制的有利时机。

    C.推广分餐制,要结合不同民族、区域、年龄、家庭的不同就餐习惯,因势利导。

    D.目前地方出台的分餐制的指导政策大多缺少统一、明确、与时俱进的标准和规范。

    【2】整理内容是第二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小达同学整理了目前分餐制落实难的原因,请逐条写下。

    【3】研究材料,辨伪存真,研究的第三步。小达同学发现可以运用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对材料一中三位市民关于分餐的说法进行驳斥。请你帮他完成。

    【4】学以致用是研究的最根本目的。疫情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推行分餐就餐方式势在必行,结合所有材料小达同学就如何推行分餐制提出了以下建议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箴言告诉我们,任何客观的成就,都是从细小的起点开始的,成功不会一下子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好的起点让我们插上翅膀,不好的起点让我们步履艰难。

    请以《不一样的起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