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B.班长提出的文化节班级手语舞方案,科学合理,大家纷纷附和。
C.秋天来了,瓜果飘香,一片丰收的景象,聒噪了一个夏天的蝉自惭形秽,羞赧得钻到了地下。
D.上课铃声一响,楼道里的喧闹如交响乐演奏中的暂停戛然而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他首当其冲,报名参加了学校“垃圾分类小分队”。
B.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这是极其错误的。
C.随着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公共设施被破坏,公共配件顺手牵羊的现象大幅减少。
D.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有的同学却对保护视力的重要性不以为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非友好关系是双方风雨同州、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B.虽然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孜孜不倦地在各种动物面前摆上镜子,但均以失败告终。
C.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垂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D.央视春晚上,蔡明将一个退休老人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搏得大家一致好评。
4、下面是小艺拟的一则通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通 知 ①为养育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系列主题活动。②1月10日上午9点,三个学校领导将会在学校科技馆做“如何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讲座,③旨在引导青少年响应时代号召,形成人人争当时代新人的良好风气。④由于科技馆大致能容纳1000人左右,请每班选派15人参加讲座。 光明中学 2024年1月8日 |
A.①
B.②
C.③
D.④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持汤沃灌 汤:热水
B.腰白玉之环 腰:腰间
C.无冻馁之患矣 馁:饥饿
D.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中有足乐者 不以物喜
B.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乡为身死而不受
C.言和而色夷 杂然而前陈者
D.日有廪稍之供 此庸夫之怒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宋濂全集》,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选文第①段中,作者从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两个方面写出了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C.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自己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D.本文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告诉马生唯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6、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以下两种设计,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说明理由。
设计一: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将“千帆过”“万木春”画得渺远。
设计二: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选择: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2018年上半年,“芯片”一词因中兴事件而成为网上热词,向来不关注芯片的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芯片这类底层技术是如此的依赖进口!这一事实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暴露出中国在核心技术包括芯片等方面仍受制于人的现状,也让国内企业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拥有蓬勃且持久的生命力。
材料二:9月21日,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称,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非常活跃,已有数个候选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领先阶段,世卫组织对中国的新冠疫苗很感兴趣,一直在密切关注,一些疫苗在现阶段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有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组长、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透露,目前,在国外高风险地区工作、已紧急接种了国产新冠疫苗的受种者,迄今今无人发生感染。
(1)请写出你从材料中探究的结果。
(2)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时刻铭记过往,中华民族要奋发,走好新时代的伟大复兴之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要勇追时代激流,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在时代洪流中,自强不息。请你根据划线内容,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勇追时代,青年应自强不息
(3)俗语说:“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少年要有志向、有梦想,要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可小王同学认为我们年龄还小,不可能当英雄;小李同学认为爱祖国离我们太遥远了;小张同学认为上九年级了,学业繁重,不厌学就不错了,还谈什么爱学习?①听了这些负能量的话,你心潮澎湃,决定拿出自己的正能量回应他们、感召他们,你会这样说:
8、根据课文填写。
(1) 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2)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4)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
(5)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 , 。
9、阅读文章《满眼梧桐》,完成后面小题
满眼梧桐
①置身寓所房间眺望窗外,映入眼帘尽是满眼梧桐。住宅前后的梧桐树是小区兴建时栽种的。眨眼七年,成排的齐整梧桐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不知不觉已成为我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②留意梧桐是从冬季开始的。那是两年前的十二月五日,股市异常低迷,四年累计投资损失已近八成。年关将至,烦恼中踱步阳台,悔当初迷恋价值投资,没果断斩仓出局。此刻,只能心焚于解套无望之中……
③眼望窗外,西北风在呼啸,一棵棵细高躯干、光秃枝桠在摇摆抖颤中倔强挺立着。啊,那就是坚韧的梧桐树!我久久出神凝视着。她们挺着胸膛,无所畏惧,顶风斗寒,迎接美丽的春天。一股热流顿时涌遍全身。
④此后,吾每天守望着排排梧桐,越发坚强自信。执着地坚守,终于迎来了股市的春天,吾对梧桐树敬仰炽爱也油然而生。
⑤初春,朴实梧桐是在静谧中成长的。先是和风微抚,嫩芽萌发,渐渐鹅黄浅露,含苞满枝,忽地一夜间珠珠点点翠绿了。树枝错落有致地伸展分开,历经严冬,饱经沧桑的躯干愈发挺直,灰褐树皮间透出朴素庄重之气息。经受严冬的风雪磨砺,此时的梧桐焕发出无限青春活力,给人一种祥瑞与憧憬。
⑥看着这样的梧桐,我的心境已彻底超脱,开始潜心玩味文学,圆儿时写作幻梦。写下五十多万字原创小说《苍天为证》初稿,并整理发表了近百篇诗歌、散文,立志三十载磨锐剑,追寻读者之感动。梧桐精神真的在吾心中生根发芽了。
⑦盛夏,茂盛梧桐送来舒心与灵气。阳光充足、雨水丰盈的盛夏,排排梧桐竟象稚童,比着个儿阔胸蹿高。首尾互连牵叶相依,张张叶子形似绿色巴掌,层层叠叠、葱郁翠绿,很快各楼距间悄悄撑起一把把漂亮的翡翠遮阳伞。晴空骄阳似火,伞下清风习习,人们或坐或卧避暑纳凉,尽情享受着梧桐的恩惠。细雨霏霏,树下长椅上的老人们欣享清新舒爽,陶醉于童年美妙的回忆中……
⑧“喳喳喳……”小鸟在枝头上欢快跳跃歌唱。“呷呷呷……”喜鹊飞来报佳音,在树杈上安逸做窝了。“看哪,才几天,孵出一群可爱的小喜鹊!”“一共五个,我看到了,真好玩!”住在六层的老奶奶、小孙孙惊喜热狂、手舞足蹈指点诉说着。“唰唰唰……”起风了!“沙沙沙……”下雨了!只凭听着声音,住户已敏锐感觉梧桐在发出气象预报。
⑨为舒缓长时间创作构思的疲惫,吾观察梧桐每日的变化渐成习惯。从南阳台经书房、客厅到北窗整整三十大步。来来回回踱步,既锻炼着身体,也使“卡壳”的脑筋得到充分休憩。从梧桐每时每刻变化中,屡屡找回灵感,顿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梧桐已是吾不可或缺的精神调节剂。
⑩金秋,多彩梧桐更彰显着迷人魅力。“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桐叶已秋声”,大诗人朱熹伤感咏叹,已经成为千古吟唱。历经风雨洗礼,今秋之梧桐,树叶由墨绿悄然浸染成庄重古铜锈色,分外妖娆浪漫。时至深秋稍不留神,忽变幻得金光灿灿。夕阳下,漫步甬道,享受着惬意悠闲,仿佛融在诗情画意中......
⑾天籁之音回肠荡气,一夜秋风,推门满眼遍地铺金。简直太漂亮啦!金黄落叶预示着丰年吉兆,成熟秋声已默默相和了。金秋梧桐多彩多姿,更让我们在喜悦中盘点丰盈硕果。
⑿其实,最震憾心灵的莫过于梧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
⒀晚秋,吾离家月余,返回家中顿时惊呆了!小区所有梧桐树皆被拦腰斩断,只剩下排排光秃树干。细问缘由,才知是物业怕枝干过高,风大伤人。面对满目凄凉场景,吾无奈中只能与众业主祈福梧桐生命顽强蛰伏、渴盼来年好运重生。
⒁今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再细瞧梧桐,竟倔强滋芽,格外茂盛。新枝憋足劲地上蹿,盛夏又顽强地创出新高,排排梧桐更加雄伟壮观了。在感受酣畅淋漓喜悦的同时,我更读懂什么是千锤百炼、生生不息;凤凰涅檠、欲火重生!
⒂梧桐激发人们的斗志,梧桐见证人生奋斗旅程,梧桐使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梧桐是吉祥美好之象征。吾为与梧桐朝夕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倍感自豪荣光。
⒃满眼梧桐,吾热盼着未来理想之梦!
(原文有改动)
【1】在不同时期梧桐给作者不同的感受,阅读全文结合所给示例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春,经历寒冬的梧桐活力无限,让作者心境超脱,潜心创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对初春梧桐的描写非常优美,“先是和风微抚,嫩芽萌发,渐渐鹅黄浅露,含苞满枝,忽地一夜间珠珠点点翠绿了。” 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这时你会联想到哪句古诗词来形容其中的某一景致。
【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⑦-⑩段中找出你欣赏的语句进行赏析;再从⑦-⑩段中找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地方(字、词、句皆可),并写出你的讨论题。
你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题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讨论题: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2】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你的态度,决定谣言出路
①“上海收治埃博拉病毒携带者”“出疆人员要办无违法犯罪证明”“北京通州出现地震云”……类似内容,或是捕风捉影,或是来源不明,或是有违常识,然而却总能在微信群、朋友圈中广为流传,这值得我们深思。
②很多谣言,都是植根于人性的弱点。有网友曾总结“科学类”谣言流布的要素: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把真常识和假信息一锅绘,标题中还要带上“警惕”一定要看“转给你的家人”等刺激的语汇。其实,那些政治谣言、社会谣言,也往往采用同样伎俩。正因其半真半假、危言耸听,所以一些人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分享转发,无意中成了谣言的传播者。
③这些谣言的编造者,或为博取点击量,或为插入软广告,甚至就是为了扰乱社会秩序,都有着强力的利益驱动,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近日,国信办发布的“微信十条”,就是要清理打击这类谣言。不过,微信群、朋友圈有着自媒体属性,强力监管之外,更需每个使用者自觉抵制,才能进一步挤出谣言,共同维护这一公共空间的纯净。
④的确,朋友圈的分享、微信群的转发,肯定不同于锁进抽屉的日记。试想,在微信群转发一条,可能有几十或上百人看到;在朋友圈分享一例,可能引起成百上千人注意。虽然曾被视为“熟人传播”,但按照“任意两人所隔不超过6人”的六度理论,你一个漫不经心的转发,很可能如蝴蝶扇动翅膀般造成一场风暴。当你手上有了个“小喇叭”,说什么、转什么,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了。
⑤鲁迅曾在《谣言世家》中,将谣言比喻成“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微信里的谣言,也是如此。“寻找熊猫血”后留的号码,是吸费的电话;“超市小票可致癌”的荒诞说法,也难免让一些人拼命洗手。难怪有人把这样的谣言,比作微信中的“暗黑势力”。盲目转发,不仅害人误事,还可能让自己被人“鄙视”。更何况,网络是公共空间,在这里传播谣言,本身就既有违公序良俗,更有悖法律规定。
⑥你的态度,决定谣言出路。如果大家都能主动说“不”,谣言恐怕也就不成其为谣言了。有人可能会说,我知识有限,没法判断这么多信息。的确,每个人都有盲区,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真假、搞不清对错,又为什么要分享转发呢? 信息时代,你就是一个自媒体,也有着“媒体责任”。看到种种“警惕”“惊爆”,多一个心眼儿,有点儿“科学精神”;面对种种“解密”“内幕”,多打个问号,抱点儿“怀疑主义”,谣言的生存空间就会少些、再少些。
⑦其实,微博也好,微信也罢,都是很好的平台。当年,微博上草根出身的免费午餐计划被国家“接棒”;微信上传递着鲁甸抗震救灾的满满正能量。唯其如此,更当珍惜,不能让这个我们共有的平台丛生谣言的杂草。如果因为随意转发分享一些似是而非、无中生有的消息,让微信成了“危信”,那实在是自己关上了一扇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⑧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漾起舆论水面上的一圈涟漪。大家一起努力,找到同频的波段、共鸣的交点,才能挤压掉杂音、噪音,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传得更久更广。
【1】文章开头第①段话有什么作用?
【2】盲目转发微信谣言的危害是什么?
【3】小明说:“我又不能辨别信息是不是谣言,转发也无所谓。”你同意小明这个观点吗?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