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牛轧糖 坦荡如抵 自出心裁
B.僵绳 戴口罩 振聋发聩 别具匠心
C.暮年 洗涤剂 因地制宜 杳无音信
D.擦拭 电线竿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晋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古体诗,唐代杜甫的《春望》是近体诗。
B.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豪放词派代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她的一首豪放词。
C.《周亚夫军细柳》中,“周亚夫持兵揖”的“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拱手行礼。
D.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孟浩然其名,并称“王孟”,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第二联为颈联。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这个句子的宾语是“昆明”。
D.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下列选项的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春雨使人温馨,她清新而不失妩( )媚,纤( )细而不失豪劲,她总是轻轻地诉说春的幽远和煦;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hài( )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xiè( )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
A.fǔ qiăn 赅 泄
B.fǔ xiān 骇 泄
C.wǔ xiān 骇 泻
D.wǔ qiān 赅 泻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河州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到“起兴”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B.“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点明本诗主题,也是全诗的纲目,统领全篇。
C.“悠哉悠哉”连用两个“悠”字,把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D.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左右流之”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6、古诗文默写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用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反映老翁悲惨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习近平曾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来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杜甫那种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5)日本舞鹤市向中国捐出的抗“疫”物资上印着唐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人爱花,常把各种花写进诗文中,赋予它们人的品格与情感。请从下面的花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古诗文。
牡丹花 桃花 梨花 菊花 梅花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7、埃德加·斯诺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捕捉生动的细节,并在叙事中穿插评论,让《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闪耀着永恒和崇高的光辉。结合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1】【任务一】阅读表格下方筛选出的四则信息,将表格补充完整,(1)(2)空格填人名,(3)—(6)空格填表格下方对应的字母。
人物 | 细节描述 | 作者评论 |
毛泽东 | (3)______ | 苏维埃掌权人物,感情深邃,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
(1) ______ | (4)______ | 他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使其在游击战中具有不可轻侮的战斗力。他和毛泽东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
泸定桥英雄 | 桥上一半木板被抽走,三十个勇士冒着弹雨,紧抓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顶着熊熊火焰冲过余下的桥板。 | (5)______ |
(2) ______ | 他们大多数人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 | (6)______ |
A.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
B.沉着谦虚,说话轻声,眼光非常和蔼。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喜欢运动,喜欢读书。
C.他们的英勇故事流传很多,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D.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一头浓密的黑发,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2】【任务二】赏析选文,体会特点。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1)结合选文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2)结合选文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文字中的立场或态度。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叫起立偏要趴下
①人的成长过程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莫过于“叛逆期”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上既有的东西,无一不报之以怀疑的态度,为反对而反对,叫起立偏要趴下,恨不得对长辈们所说的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之类的常识都给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就像蝴蝶的成长必须经过破蛹的挣扎一般。这个过程,对挣扎者本人也并非是愉快的。
②像所有人一样,我也有一个挣扎的叛逆期,不同的是,我的叛逆期比别人要长,也更猛烈一些。
③我记得那是我10岁的某个早晨,母亲像往常一样轻轻拉开房门,撩开蚊帐,在我耳边亲吻了一下,然后小声说:“该起床了!我给你蒸了鸡蛋羹。”
④那天,我没像往常一样忍着,而是借着起床气,一阵闹腾,并最终把那碗鸡蛋羹成功打翻在地。这一切的前因是我知道,在她看来,这就是一桩把好心当成驴肝肺的反叛。当然我也觉得自己把碗打翻做得有点过分,但是我如果仍像往常一样,当面含笑接碗,转身就倒进泔水桶,对我也是一种煎熬——那时的鸡蛋并不易得,而“阳奉阴违”在我的男子汉词典里与“怯懦”同义。这两样,都不是我乐意看到的。
⑤这件事令母亲伤心了很久,但至少鸡蛋羹算是永远退出了我的生活。
⑥我的第二次剧烈反叛,发生在3年后与父母的三峡之旅中。从歌乐山下山途中,我们为走哪条路能更快地到达公交车站发生了分歧。父亲认为应该原路返回,而我认为应该从旁边一条铁路隧道穿出去。父亲没听我的,而且给我所认定的最优路线送上“你懂个屁”几个字。再没有比这更让人生气的了,我一怒之下头也不回地冲向铁路隧道,冲父亲甩出了一句:“你不走我走,错了也不用你管!”
⑦我脑中设想了两个结局,一个是父母在我的胁迫下,追上来和我一起走隧道,另一个是我飞快地从隧道里穿出,抢先到达公交站,得意地以胜利者的姿态傲视父母汗流浃背的蹒跚身影。
⑧但遗憾的是,这两个结局都没有出现。我冲进隧道不一会儿,就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前面黑茫茫的,一眼望不到尽头。但为了甩给父亲的那句话,我憋着一口气一直往前狂奔。身后的洞口由大到小,直至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然后终归于无,而面前始终只有一眼望不到底的黑。没有尽头的黑让我越来越恐惧,恐惧突然疾驰而来的火车,恐惧黑暗中藏着什么坏人,更恐惧比坏人恐怖1000倍的别的意想不到的什么东西。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跑了很远,但最终我还是往回走了,相比于前方未知的黑暗,后方已知的距离终究要令人好受些,虽然路的尽头很可能是父母对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讥讽与得意的表情。
⑨但父母并没有在洞口等我,面对山城朦胧的夜色,我摸着口袋里仅有的两元钱,像个傻瓜一样地大声哭了。
⑩之后的日子,我的叛逆由家庭蔓延到学校,直至社会。我带着全班同学唱《国际歌》,让我们不喜欢的老师无法上课;我们办了一份名为“刺头”的小报,发刊词就叫“反对”……事实上,那些我们觉得不对的东西,有一些确实是值得改进的,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不懂而产生了误解。当然,这都是在多年以后,当我们成为当初我们所反对的人时,才渐渐明白的。
⑪叛逆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从那些否定、质疑甚至无理冲撞中,获得了不少成长的经验,当然也吃了不少苦。而让我真正认识反叛真相的,是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义无反顾地填了与父母期待的中文专业截然不同的石油专业,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人生之路。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异功能,知道后者的发展前景强于前者,我仅仅是处于逆反心理而已——没按父母的要求,便是胜利。
⑫但这一次,我的逆反却落入了圈套。事实上,父母的真实心愿,就是希望我考石油专业,但他们害怕我那“叫起立偏要趴下”的逆反心理,而选择了“想叫你起立,却偏叫你趴下”的策略。
【1】本文写了“我”两次的“剧烈反叛”,其中略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详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之后的日子,我的叛逆由家庭蔓延到学校,直至社会。”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⑧段中,作者多次描写了当时的“黑”,其用意是什么?
“前面黑茫茫的”,“一眼望不到底的黑”,“没有尽头的黑”
【4】文中第⑫段揭示了父母巧妙地利用了我的逆反。联系全文,谈谈“叫起立偏要趴下”的叛逆行为,作为孩子应该认识到什么,作为家长又应该认识到什么?
从孩子角度看:
从家长角度看: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尽责,往大了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往小了说,孝敬父母,也是我的责任……尽责任的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请你以“这件事,我尽责了”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