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防城港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应将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这种方式能让古典诗词在青少年心中开花、生根、结果。(将“开花、生根、结果”改为“生根、开花、结果”)

    B.北斗九星天文遗迹的发现,为仰韶文化具备祭祀文化提供了证据。(在“祭祀文化”后加上“这一理论”)

    C.我的家乡美丽而富饶,盛产水晶梨、杨梅、鹰嘴桃和水果。(将和“改为“等”或删去“和水果”)

    D.为了增加游客体验丰富,2019北京世园会南粤园以岭南水乡为骨架,形成了前庭后院、内外相连的景象。(删掉“为了”)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诲暗            喧腾             消声匿迹        为富不仁

    B.竹篙            沙烁             轻歌曼舞        不知所错

    C.诀择            褪色             坦荡如砥        穿流不息

    D.斡旋            雾霭             挑拨离间        人情世故

  • 3、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在被日本人控制的上海,因此把此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B. 斯诺认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主要原因是为了北上抗日。

    C. 斯诺认为在西安事变中总司令被逮捕这一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新的方向。

    D. 《西行漫记》的发表使西方人第一次全面客观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生活,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解放区蓬勃的景象。

  • 4、下列选项中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夸张)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比喻)

    C.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夸张)

    D.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反复)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以叙事为主。

    B.颔联化静为动,写出了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请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

    1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

    8)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化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  

    10)《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在作家毕飞宇的眼中傅聪是这样的:他非常儒雅,和一般意义上的钢琴家有点区别;他更像一个教唐诗宋词的教授;很亲和,很有风度……傅聪的成长与傅雷的教诲分不开。请结合《傅雷家书》,说说傅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独特做法。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①“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②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③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④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⑤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⑥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⑦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2】“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人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下面的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1968年,一个小伙子入职英特尔公司,那时,英特尔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而小伙子只是干一些最底层的杂活。一天,公司因电厂维修线路而突然停电了,很多员工换好了衣服准备下班,只有这个小伙子骑上自行车往外面冲去,同事好奇地问他是不是也想溜回,他笑笑说:“我去借电机。”有了电机,公司很快恢复运行。老板得知此事后,好奇地问:“难道不愿意和别人一样趁这个机会休息一下吗?”小伙子答:“身为公司的一员,我有责任帮助公司恢复工作。”就是这样的一次事件,让小伙子在公司崭露头角。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的英特尔公司总总裁安迪·格鲁夫。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人应该具有责任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遇事要沉着冷静,积极寻找对策。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字数600-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阅读这段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