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内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雕(lòu)        牛肝(jūn)       土(zhán)        摩肩接(zhǒng)

    B.桥(dūn)        本(juān)            (zǎo)          惨绝人(yuán)

    C.田(chóu)       酌(zhēn)            鸡(mèn)       不绝(yì)

    D.雄(kuà)        (hè)               (jìn)          重峦叠(zhàng)

  •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然不惊。

    ②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③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④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A.qiāo   huì   yòu   zhì

    B.qiǎo   huǐ   yǒu   zhì

    C.qiāo   huǐ   yòu   chì

    D.qiǎo   huì   yǒu   chì

  • 3、对下面两首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甲】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初见嵩山

    宋·张来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解】①张来: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②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③豁我怀:使我开怀。

    A.甲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态,体现他决心摒弃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B.乙诗第三句中,“日暮”点名了时间,天已傍晚。“北风吹雨”为下文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贬谪后抑郁苦闷的心情。

    C.甲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乙诗尾句的“出”字运用以静写动的手法,赋予了山峰动感。

    D.甲诗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乙诗尾句中的“清瘦”是诗人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写照。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对奖金来源的介绍是消息的背景。

    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出神人化的人物特写,把吕伟的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C.《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D.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七律”。《渡荆门送别》是律诗,李白年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本诗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①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②遗:赠。③旧乡:故乡。④同心:指夫妻。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B.三四句通过思妇自问自答,感情由前两句的欢乐一下子转向悲哀,令人叹惋。

    C.五六两句通过“旧乡”“长路”来表现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孤单、忧愁与怅惘。

    D.最后两句写夫妻两人互表决心,即使分隔两地,也要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令人感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①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石壕吏》)

    ⑤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马说》)

    ⑥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⑦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反常心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杜甫在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推己及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文后的题目。

    在路上,我们遇见了一〇五师的一些部队,他们都是东北人,正从延安回到洛川去。他们是瘦削而结实的青年,大多数比一般中国士兵的身材高些。我们在路边的一家小客店歇下米喝茶,有几个士兵在那里休息,我在他们的附近坐了下来。他们是刚从陕北的瓦窑堡回来的,在那里曾经和红军发生过遭遇战。我听到了他们相互间谈话的一些片断。他们是在那里谈论红军。

    他们吃得比我们好得多,”一个说。“是的,他们吃的是老百姓的肉呀!”另一个答道。“那没有关系,不过是少数地主,反而有好处。我们到瓦窑堡去,有谁感谢我们呢?是地主!你说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有钱人送命呢?”“他们说现在有三千多东北军已经加入他们一边了……”“这又是他们有理的一件事。我们除了打日本人,同谁也不想打的,为什么我们要打起自己人来呢?”一个军官走了过来,于是这番引人入胜的谈话就中止了。那个军官命令他们上路。他们拣起了他们的枪,拖着脚步走上了公路。不久我们也坐车走了。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注释】①一○五师:国民革命军一〇五师早期属于东北军序列,前身系张学良的卫队。②老百姓:字面的意思就是“一百个姓氏”,中国口语中指乡下人。

    【1】从文中的画线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的哪些情况?

    【2】一○五师士兵的对话,反映出他们有哪些想法?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①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_______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______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②中国的“桃花文化”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③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④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⑤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⑥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⑦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人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第①段空格处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 所以

    B. 不但 而且

    C. 但是 并且

    D. 如果 那么

    2第③段运用了   说明顺序,作用是  

    3文人把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是:

    4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以它的色彩缤纷成为了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

    B. 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C. “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礼俗有关。

    D. 文人是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生命、力量和生活对应物加以抒写。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片段仿写)请你运用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身边的消息。(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