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B.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 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
D. 我想多踢一会儿足球,可是爸爸原形毕露,威胁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晚上不给你饭吃。”
2、下面情境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明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于是开始奋发学习,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作为班长,你对小明说:
A.奋发学习是好的,但也要劳逸结合,多参加集体活动,放松一下,学习效果会更好的。
B.你不要只顾学习,啥活动都不参加,这对你没啥好处。
C.你奋发学习的精神可嘉,我们都得向你学习,集体活动不参加也行。
D.你好好学习吧,等你期末考试的好消息。
3、对以下文段中心句的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①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③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④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天净沙•秋思》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粗犷guǎng 暖和huo 菜畦qí 混为一谈hǔn
B.嘹亮liáo 搓捻cuō 衣裳shāng 絮絮叨叨dāo
C.黄晕yùn 憎恨zēng 攲斜qī 忍俊不禁jīn
D.系鞋带jì 侍弄sì 书塾shú 淅淅沥沥xī
6、选出下列对文学名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子虽靠自己的努力买了三辆车,但最后还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B.《骆驼祥子》中,虎妞是车行老板刘四的闺女,她大胆泼辣,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与父亲决裂与祥子结婚,后因难产而死。
C.《红岩》这部小说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重庆地区的地下党人的英勇斗争故事,塑造了小萝卜头、江姐、许云峰等英雄人物形象。
D.《红岩》中的江姐被叛徒甫志高出卖后被捕,面对敌人的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7、下面词语中加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澄澈chéng 怂恿shǒng 拈轻怕重niān
B. 确凿zuó 干涸hé 哄堂大笑hōng
C. 鄙薄bǐ 蓦然mù 惊慌失措cuò
D. 蜷伏quán 狭隘ài 咄咄逼人duō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躬耕陇亩 躬:亲自
B.时人莫之许也 莫:没有谁
C.因屏人曰 因:因为
D.先主器之 器:器重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 。
(3)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岑參的《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完整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城市露营
张丰
①这个“五一”假期,在自己的城市露营成为最潮流的“旅行”方式。
②有一位常年“宅家”的朋友,禁不住朋友圈刷屏的诱惑,拿出多年没用的装备打算参加露营。她先生说:“露营不过就是在城里住帐篷,还不如待在家里。”她顿时泄气了。这位先生对城市露营还是有些误解,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玩了。
③大概十年前,我所在的成都就很流行“户外”活动——深入城市周边深山老林,背包、徒步,晚上住在帐篷里。但那时户外活动是有门槛的,它需要时间、金钱和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
④如今的“城市露营”是这种“苦行”的改良版,它大大提高了舒适度。成都的一个湖边露营基地,冬天可以烤火,而夏天炎热的时候,帐篷内甚至有空调。我们能够想象,最浪漫的场景是这样的:晚上,抬头可以看星星,而看向10米外的帐篷,里面散射出昏黄的灯光。与家人朋友围坐,吃一块烧烤,喝一口红酒,甚至可以洗一个热水澡——更重要的是,还要拿起手机,拍一张照片或者一段视频。
⑤这就是在朋友圈看到的“城市露营”的经典场面。它把酒吧、自家厨房和卧室打包成一个综合体,搬到了城市里一个相对人烟稀少的角落。它是可展示、可炫耀的,往往打着“追求自然”的旗号。
⑥真正的野外露营,因为行程艰苦,参与者会戏称自己是“驴友”,它是旅游的谐音,有着明显的苦行含义。但有着相当吸引力的野外露营只能是小众的,因为它无法商业化。其最大隐患,就是安全问题。
⑦而现在的“城市露营”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距离城市不会太远,若有人生病,救护车能及时赶到。尽管它的卖点是“自然”和“野趣”,却又完全是一种“城市生活”。这就是现实和生活的真相:我们并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是真的想去冒险和亲近大自然,如果像一只野兽那样躺在山间,我们会无法入眠。
⑧我们需要的是,在周末可以找一个不同于“家”的地方,假装逃脱舒适的牢笼,从一种舒适换到另一种舒适。我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等到新的一周开始,我们就要回到属于自己的“自然状态”,在写字楼里忘掉自我。
(选自《新周刊》,有删改)
【1】城市露营能成为潮流旅行方式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⑧段画线句?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满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1】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 ④ | ⑤⑥ | ⑦⑧ | ⑨⑩ |
主要情节 |
父亲拉着满车礼物回家。 |
B |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
我的心理 | A | 有些难过 | C | D |
【2】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3】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4】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12、《这件事,让我理解了你》
要求与提示: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最真实的情感。2.请注意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4.文章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