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藤萝瀑布》一文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等。
B.《一颗小桃树》的作者是贾平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C.普希金,俄国诗人,其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D.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2、下列有关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老师》作者魏巍,本文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为感情线索。详略得当的记叙和描写七件小事。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 《三颗枸杞豆》这篇小说,运用顺叙的方法,生动细致的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珍惜生命。
C. 《凡尔赛宫》介绍了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通过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今昔地位突出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文章插叙了一段历史轶事,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 《松鼠》选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布丰文选》,另外他还著有《自然史》,本文按照先总说—再分说—后补说的说明顺序,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表现松鼠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动物。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顾诵芬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一干就是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
B.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C.春暖花开,听说明天要去春游了,一些学生上课都心不在焉了。
D.中考前夕,九年级的同学们全力备考,甚至到了目不窥园、废寝忘食的地步。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的宗旨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打造一场大家广泛参与的文化盛宴。
B.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内容的冲击,坐下来读一本纸质书已经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C.自武汉地铁8号线运营以来,因其外观时尚、乘坐舒适、收费合理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D.“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的确是真知灼见。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对上面的两首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诗人的思乡之情。
B.《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
C.《春夜闻笛》一诗,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
D.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都调用了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感官器官。
6、关于《朝花夕拾》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其中的《五猖会》一文描述了儿时父字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B.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C.《朝花夕拾》中的《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经历。
D.《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一篇科幻小说。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于制造悬念,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B.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讲述了建国前夕重庆地下党人的英勇斗争故事,其中江姐、许云峰、齐晓轩等都是可敬的共产党人。
C.《爱莲说》《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卖油翁》的作者都是宋代人。
D.《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三大师》等。
8、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①与诸人私庭讲习。车武子难苦问②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③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 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④?”
【注释】①谢公兄弟:谢安和弟弟谢石。下文中的车武子:名流,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励志人物,家喻户晓的“囊萤夜读”的主人公。袁羊:袁乔,字彦升,小字羊。②苦问:多次问,没完没了地问。③德音:善言。这里是对别人言论的尊称。④惮(dàn):害怕。惠风:和风。
【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不问,则德音有遗_______
A.放弃,舍弃 B.遗失,丢失 C.赠送
(2)必无此嫌_______
A.疑惑,疑虑 B.仇怨,仇恨 C.厌恶,不满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多问,则重劳二谢。
(2)何以知尔?
【3】根据语境,分别说说车武子和元方说话时的态度。
(1)(车武子)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
(2)元方曰:“……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
【4】车武子在学习中遇到了怎样的困境?用自己的话简述。
【5】阅读这则故事后,你认为谢安和谢石两兄弟是怎样的人?
9、古诗文默写。
(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是知也。”(《〈论语〉十则》)
(5) 曹操的《观沧海》中,借奇特的想象表达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10、我将成为土壤
小艾
①1881年,一艘从东京驶往纽约的客轮上,一位面容清秀的东方女子站在甲板上,她出神地盯着茫茫大海上逐浪的海鸥,思绪却回到遥远的过去。
②记忆的影像是模糊的,她出身于宁波一个基督教会牧师家庭,2岁半时,父母在一场瘟疫中双双去世,是父亲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好友麦嘉谛收养了她,8岁时,养父母带着她东渡日本,在那里读完中学,她天资聪颖,学业优秀,精通英文和日文,喜爱之余,养父决定送她学医,就这样踏上了去美国的路。
③她叫金雅妹,这年,只有17岁。
④海上颠簸数周后,金雅妹抵达美国,进入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该校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她“虚心好学,注重实验和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四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第一个获得大学文凭的中国女留学生,在纽约的中国领事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
⑤毕业后,金雅妹继续深造,1887年,她在《医学杂志》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当时刚刚兴起的显微医学研究的学术论文,扎实的功底引起纽约医学界的重视,多家医院纷纷向这个娇小的东方女子抛出橄榄枝。然而稳定的工作、优越的环境并不能抚慰她思乡的心,父母因医疗落后而亡故的惨痛经历“一直烙在心里”,她坚信“自己的事业在中国”。
⑥1888年底,金雅妹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进入福建厦门一家教会医院。紧张的工作中,她不幸染上了疟疾,气候不适又兼举目无亲,不得已投奔在日本工作的养父母。在神户,她结识了一位葡萄牙音乐家,为了爱情,随他重返美国。
⑦身在异国,金雅妹仍然不忘中国心,她交往广泛,经常发表演说,向美国社会介绍中国的人民和文化。“两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是和平的守护者,和平是中国人的天性”,在1904年的第13届世界和平大会上,她以独特的讲演魅力驳斥了当时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她还就远东政治形势发表演说,揭露日本侵华阴谋,《纽约时报》这样称赞:“金雅妹医生这位优雅娇小的中国女性,以其为自己人民辩护的演说,一直使美国听众倾倒。”
⑧遗憾的是,异国情缘仅仅维持了10年。婚姻失败,心系祖国的金雅妹再次回到故土。她开办私人诊所,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在多地负有盛名,1907年到天津后,受邀出任北洋女医院院长。
⑨行医中,金雅妹深感条件落后、人才缺乏,婴幼儿的高死亡率尤其使她痛心,正值清政府倡兴女学,她说服了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她亲自担任堂长兼总教习,成为中国护理教育的开拓者。第一批学员毕业后,津门女性率先告别了“接生婆”时代,享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接生技术。
⑩办学之余,金雅妹还筹办红十字会,管理育婴所,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两次旅美期间,都不忘通过演讲向美国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我的旅行不是让我更出名,而是让我的国家更好地被了解。”
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国宣战为借口出兵山东,正在美国旅行的金雅妹发表演讲,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一时间,这个身穿鲜艳的中式丝绸长袍、发鬓上总是插着一朵鲜花,又精通多国语言的东方女性成为纽约的传奇,《纽约时报》称她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是本民族进步运动的一位领袖”。
⑫晚年的金雅妹定居北京,依旧热心于医疗和社会公益事业。尽管幼年丧亲,中年离异,唯一的儿子又死于战争,但她始终“在乱世中保持着东方女性特有的坚持与优雅”,只有北平的寒夜、客厅的壁炉见证着这个裹在大衣里的老妇人的孤独。
⑬1934年3月,金雅妹因肺病去世,依她生前的愿望,长眠于海淀的农场里,在那小小的树丛里,她睡得甜美而愉快,“我的骨灰会与土壤混合,待到他们在我坟头拍成的那堆泥土瓦解,我将成为土壤,肥沃的土壤。”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1】选文叙写了金雅妹多次抵达美国的经历,依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她每次抵达美国主要做了些什么?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次旅美期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回到祖国的金雅妹主要作出了哪些贡献?
【3】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选文中的金雅妹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出三点即可)
11、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部分章节,回答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①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水也不漏。风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上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⑧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⑨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⑩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⑪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⑫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概括第一节内容,并指出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2】请从修辞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画线的A、B两句中的一句。(任选一句)
A句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从写人角度分析第六节划横线句子。
【4】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抒情式议论的方式高度赞美了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恶劣环境,创造出伟大神力才能完成的巨大贡献。此处的议论是对全文记叙的升华,点出描写人物记叙事情的意义,揭示文章的主题。
B. 作者认为心存美好愿望,运用精神肉体力量,长期不懈努力,就能造福人类。这样的信念是通过艾力泽·布菲变现出来的。
C. 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D.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也运用了大量的议论,它的议论是为了升华记叙的内容,表达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12、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