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没有错误的字的一个句子是( )
A.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建的判断。
B.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D.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B.南宁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为了防止意外溺亡事故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防溺水教育。
D.语文课程在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溯流(sù) 羸弱(léi) 告罄(qìng) 屏息凝神(bǐng)
B.污秽(huì) 驿站(yì) 自矜(jīn) 酣然入梦(hān)
C.红妆(zhuāng) 云鬓(bìn) 忏悔(chàn) 气冲斗牛(dǒu)
D.可汗(hán) 晌午(shǎng) 殷红(yīn) 锲而不舍(qiè)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因此借月抒怀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切与安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感。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D.《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作家。天净沙是曲牌名。本首元曲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自己当初的过错,愧怍之情又立马涌上心头。
B. 巍巍韶山景,浩浩湘水情。韶山研学之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并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C. 20公里拉练活动终于结束,同学们回到教室,如释重负地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休息。
D.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班会课上同学们的经验介绍启发了我的学习和生活。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颤抖/颤栗 呜咽/哽咽 怏怏不乐/安然无恙
B.诘问/拮据 镐头/竹篙 目不窥园/众目睽睽
C.烧灼/茁壮 迸溅/蹦极 至死不懈/不屑一顾
D.吞噬/嗜好 震悚/耸动 心有灵犀/无隙可乘
7、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六一”是指“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吾一翁。”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呐喊》,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D.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8、阅读《爱莲说》回答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蕃: (2)独:
(3)亭亭: (4)宜: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赞美淳朴的民风与人情。
(2)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3)《游山西村》中现在常被用来形容事情看似无法进行,突然又有了转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芦花荡》节选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了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文段所写的内容。
【2】简要分析下面景物描写的作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3】老头子是如何把鬼子引进自己设好的圈套的?
【4】文段着重突出了对老头子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
11、 几生修得到梅花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1】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2】文章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的作用是什么?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12、题目: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李白来说,高悬峨眉的家乡月,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风雨中护卫红莲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也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