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
①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
②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
③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④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
⑤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
A.①②⑤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④①②⑤③
D.④①⑤③②
2、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B. 通过阅读活动,人们能更好地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并得到生活的审美享受。
C. 北海海滨水温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
D.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充分作用。
3、文化积累——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祥子是个悲剧人物,当他的幻想破灭后,自甘堕落,结果只能是沦为“城市垃圾”。
B. 《海底两万里》的积极方面包括对科学的可能性的痴迷追求,对自由的始终不渝的向往和对受压迫者的无限同情。
C.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理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一共买过三次车,每一次都是用自己省吃俭用、辛苦劳动赚来的钱买的。
D.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性格阴郁,知识渊博,是一名反抗压迫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B.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D.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并且盛赞了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B.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对当地农村封建迷信思想的不屑。
C.尾联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却非常盼望从今以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位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D.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俄国诗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B.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首长篇抒情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D.《陋室铭》的“铭”和《爱莲说》的“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园猴山上的猴子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B.春暖花开,李老师提议到野外看看大自然的美景,同学们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相声名家赵佩茹不耻下问向徒弟李伯祥学习《拉洋片》,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D.他总是主动帮助邻居老奶奶打扫院子,这种行为实在是可歌可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睨之,久而不去 (2)以钱覆其口
(3)微颔之 (4)自矜
(5)沥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3】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4】你从这个事情中得到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9、古诗词考查
(1)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2)《竹里馆》中表达诗人隐居却并不孤单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春夜洛城闻笛》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康肃笑而遣之。
(5)小弟闻姊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
(7)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想买《山海经》,选段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句子回答),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
【3】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表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4】下面对文中内容表述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B.我有钱却不能买《山海经》,其中一个原因是《山海经》属于闲书。
C.文中说“她的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D.“宝书”一词体现了书籍的精美和珍贵,正是因为书的来之不易,再难获得,所以作者才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你认为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从人物描写角度)
【3】“我”从“盼望独立”到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1)进中学后“我”盼望独立。
(2)
(3)
(4)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
12、生活中有许多“第一次”,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许多“第一次”累积起来的。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以“第一次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