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吉林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点(zhuì)   炽(zhì)热        (qì)        风餐露宿(sù)

    B.(bì)如       (zhuì)   (shǎng)午   (huì)人不倦

    C.门(jiān)   (jié)问     (dào)       (huì)不堪

    D.呜(yè)       (bǔ)育       (jiào)对     高潮(dié)起

  •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__________,有秋的__________,也有冬的__________。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A.奔放 萧瑟 成熟

    B.奔放 成熟 萧瑟

    C.成熟 奔放 萧瑟

    D.成熟 萧瑟 奔放

  • 3、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B.高老头站起来语无伦次地说了半天,人们也没听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

    C.附近的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上午刚给儿子办完婚礼,下午女儿不小心出了车祸,真是祸不单行啊!

    D.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更不敢说话了。

  •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树木失去了根就会________,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________,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堕落。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闯荡,但是请记住,一定不要________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精神的宁静。

    A. 枯竭   干涸   失去 B. 枯竭   干旱   迷失

    C. 枯萎   干旱   失去 D. 枯萎   干涸   迷失

  • 5、下列句中加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会结束前,他献上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尽管球员使出浑身解数,但众多名将还是倒在两分钟强度投篮的测试中。

    D.看看周围的环境,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就是“长妈妈”,鲁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B.钱锺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作家、学者。代表作有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C.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古时王侯可自称“孤”,“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的一项是( )

    ①原因何在?

    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③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④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⑤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A.⑤②①④③ B.⑤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⑤② D.③①④⑤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舟·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日: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的加下划线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

    (4)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⑥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吐“火”求生的喷火鱼

    ①入夜,月朗星稀,一般客轮行驶在风平浪静的大西洋。忽然,客轮左侧的洋面上火光闪闪。空无一物的洋面怎么会有火光?莫非遇到了鬼怪?一时,客轮上的旅客有人尖叫,有人惊呼,乱作一团。经验丰富的船员赶紧安抚大家:“大家不要慌,这不是什么鬼怪,是一群喷火鱼在为大家表演喷火。”

    ②鱼还能喷火?天方夜谭吧!其实,海洋里还真有喷火鱼这种生物。喷火鱼又叫天竺纲,喜欢吃介形虫。喷火鱼看起来也就是一条平平常常的小鱼,但有时会玩“魔术”,先是全身透亮,接着嘴巴一张,一团蓝色的火焰就喷了出来。

    ③所谓水火不容,生活在水里的喷火鱼“火”从何来?渔民说它是神的化身,所以无所不能。可网民却有别的说法,网民说喷火鱼平时从所吃的食物中提取一些含有磷的物质贮存在体内,当遇到敌人时,就把这些东西吐出来,形成火焰,把敌人吓跑。这两种说法显然都不靠谱。世上无神早就有了定论,渔民说喷火鱼是神不过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愿望罢了。而网民说喷火鱼体内存磷,更是无稽之谈。磷燃烧是需要氧气的,水中何来氧气?如果磷自燃不需要氧气,喷火鱼体内存磷无异于自杀。

    ④那么,喷火鱼喷火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了喷火鱼只有吞吃介形虫时才会喷火。介形虫是海洋里一种很小的有特异功能的甲壳类生物,它体内有神奇腺体,能产生含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两种液体,这两种液体一相遇,就会发出耀眼的蓝光。介形虫生命受到威胁或被别的动物吞下时,就会喷出这两种“神液”,发出蓝色的光,吓坏敌人,趁机逃生。

    ⑤于是,喷火鱼为什么会喷火就真相大白了:喷火鱼把介形虫吃进去时,介形虫就会喷出能发光的液体,把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的喷火鱼照得像个透明的蓝色小灯笼。在海洋里,像喷火鱼这样的小家伙,很容易成为别的动物的美食。而当它自身被介形虫“点亮”时,它便更容易引起天敌的注意,就不得不吐出到嘴的“肥肉”,以免“引火烧身”,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⑥原来喷火鱼喷的不是火,而是会发光的介形虫。它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求得生存。要求得生存,就不能太贪婪,就要懂得放弃。

    (文/申云贵,有删改)

    1本文开头为什么要写一艘客轮上的事儿?

    2第④段加点词“长期”可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全文内容,概述“喷火鱼”喷火原因的三种说法。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有耳

    吴昌勇

    ①乡下的老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副好大的石磨,上扇是天,下扇是地,风推着磨转,把云朵磨成雨滴,把星辰磨成闪电,把山川河流磨得雷声轰鸣。

    ②雷声是迎接雨水的礼炮,抑或是草木禾苗进入节气的闹铃。城里人听见雷声,第一反应是关闭门窗。乡下人则不然,雷声起,躲在屋檐下仰起脸迎雨,响雷从耳朵里滚过,从眼睛里滚过。心里藏着一个朴实的想法,雷声就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某种方言,是一封来自天空的雨情电报。

    ③雷声轰鸣,在乡间和百姓一道竖起耳朵的,还有一种雨滴般大小的生灵——地耳。对于它们而言,雨水堪比乳汁。在一场大雨过后,这些大地的耳朵,装满雷声雨声,迅速铺满山冈,比根须、比枝叶、比花朵更准确地找到生长的方向。

    ④打春后,地耳应该是首先睡醒的。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翘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地耳一动不动地趴着,巧妙地捂住身子下面的雨水和雷声,担心阳光下的蒸发会让它们生命的河床再次干。蜷缩的耳朵耐心地等待春雷响过,只要春雨浸湿地面,地耳星星点点的黛绿,如火把举起来,为早春增添一抹春色。

    ⑤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

    ⑥几个日头过后,地耳又蜷缩成豆大的黑点,和腐殖的泥土一个气色。鸟雀站在枝头,眼睁睁地看着地衣如潮水般缓缓退去,大地露出新鲜的皮肤,地耳再次还原成一粒种子。

    ⑦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有了这些大地的耳朵,一切神秘都变得释然和开怀。

    ⑧进入梅雨期,地耳迎来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不温不凉的雨水和松软油汪的土地,让地耳的身子在发育中开始鼓胀,一双双肥shuò的耳朵在风中打开。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嫩闪闪的地耳如泥鳅的背身yǒu黑光亮,水湿水湿的一朵一朵,透过光亮的耳膜,似乎能看见菌丝正在大口呼吸。这时,生长在构树和花栎树上的木耳也迎来采摘季。和木耳相比,地耳的身子骨更轻盈单薄。乡间人说,木耳是木头花,地耳是泥巴花,一样的花朵一样的血脉,都是产自大山的野味,都仿佛是风雨雷电托生的精灵。

    ⑨在金秋时节,淘洗干净的地耳入厨后能吃出肉的质感和幸福。就着野蒜苗和山韭菜经火爆炒,出锅后冒着肉香,一只白瓷盘子端出云淡风轻的秋天,也端出山里人家热气腾腾的年景。地耳佐以姜末和葱白做馅料,包一案雪花饺子,煮肉般在锅里咕嘟三五分钟,饺子和锅里的水一起沸腾后生出云朵般的油花儿。出锅的地耳饺子,就着一碟加蒜泥的醋汤,满嘴土腥竟能腻住舌尖。厨房因为多了地耳,就这样多了一种滋味、一番情调。

    ⑩这些年,地耳成了饭店里的一道野味。地耳炒鸡蛋,韭菜做辅料,一黄一绿一褐构成秋天的图案。地耳包子,成为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吃,城里人三两口就是一个,吃得满嘴生香,吃得心旷神怡。地耳当作海带打汤,瓦罐揭盖,几枚地耳、几根青菜、几滴香油、几段蒜苗,清亮的汤色里似乎倒映着蓝天白云,隐约能听见遥远的雷声,正从遥远的山冈上传来,天空越来越低,地耳竖起兔子般灵敏的耳朵,一动不动地等待着雨滴落下。汤勺舀起的不单是开胃的汤,也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舀起沉甸甸的季节。

    ⑪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

    (2019-04-01《人民日报》)

    1给文中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______   shuò______   yǒu______   ______

    2文章标题“大地有耳”有什么含义?

    3通读全文,说一说围绕“地耳"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分条概括。

    4文章第①②段所写内容与题目看似无关,请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5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想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

    6结尾”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群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以身边的小人物为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题二】生命之中,总有令人难以忘怀、久久回味的那一刻,也许是你摆脱烦恼的欣慰之后,也许是你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你领悟亲情的温暖之后……

    请以“那一刻,我___________”为题作文

    要求:①如选择题二,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⑤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