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狩(shòu)猎 待慢 风雪载(zài)途 张灯结彩
B. 雾霭(ái) 震憾 窈窕(tiǎo)淑女 人情世故
C. 缄默(jiān) 晦暗 销声匿(nì)迹 天衣无缝
D. 连翘(qiáo) 惬意 辗(zhǎn)转反侧 草长鹰飞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曲靖市全力以赴推动创建工作落实落细。
B.为了防止疫情不再死灰复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来应对。
C.受到疫情的影响,学生迟迟不能开学,老师们家访的足迹走遍千家万户。
D.我看到了她迷人的笑容和悠扬的歌声。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倔强/挖掘 龟裂/乌龟 拙劣/相形见绌 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B.上颌/颔联 蹿红/撺掇 挑逗/挑拨离间 供不应求/拱手相迎
C.滂沱/磅礴 漂白/漂移 行伍/行将就木 骇人听闻/言简意赅
D.描摹/蓦然 夹缝/夹袄 肖像/惟妙惟肖 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 峨 :高。
B.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C.未果,寻病终 寻:不久。
D.矜寡孤独 矜:同“鳏”,老而无夫。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檾①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杖藜抬醉眼,捊青捣麨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①檾(qǐng):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②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③捊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④软:吃饱。
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农事活动?“问言豆叶几时黄”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6、名句默写。
(1)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4)《马说》一文中“食马者”不识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答问题
(1)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请分析朱赫来的形象。
8、阅读《壶口瀑布》节选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竞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刺去。
黄河博大宽厚,( );挟而不服,( );不平则呼,( );死地必生,(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 柔中有刚 压而不弯 遇强则抗 勇往直前
B. 勇往直前 压而不弯 遇强则抗 柔中有刚
C. 遇强则抗 勇往直前 压而不弯 柔中有刚
D. 柔中有刚 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
【2】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了“脚下的石”,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壶口奇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描写脚下的石是很自然的。
B. 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虽写了水,但应以写石为主。
C. 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D. 展现了河水的力量,为后面写黄河的个性奠定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3】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的水”,水势浩大,令人害怕。
B.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雄奇险峻,多姿多彩,震撼人心。
C. 作者写景时,有时将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更多的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感受。
D.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一定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时便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
【4】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B. 简笔白描,凝练典雅
C. 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D. 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9、题目:生活需要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2)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