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个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不但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而且会为一些“伪概念”“伪科学”的流行和泛滥提供温床。
B. 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 2016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因此,幼儿园该不该布置书面作业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定。
D. 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半个世纪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南水北调工程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______了新中国几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
②“神舟”四号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遨游了六天零十八小时,_____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于2003年1月15日晚7时多内蒙古中部成功着陆。
③据有关人士_______,在双方签定的合约中,阿里•哈恩必须率领中国人杀进2006年世界杯决赛圈。
A. 凝结 搜集 透露 B. 凝聚 收集 透露
C. 凝聚 搜集 披露 D. 凝结 收集 披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影抒言,各谈体会,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文艺交流,如今却裹挟了太多的不满、辱骂和对抗,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似乎难觅形迹。
B.当你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所有的凄苦都集中在一人身上时,你可否知道,真正带给你巨大痛苦的,常常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C.除了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巴黎木十字合唱团外,圣菲利浦男孩合唱团是当今全球最受瞩目的新起之秀,目前正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与魅力席卷欧美日本。
D.这份调查报告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等5家驻山东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发起,是目前透明海洋工程的实施者。
B. 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能否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委员会的评审,将关系到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C. 本月底北京市保利剧院举办淮存听读美文朗诵会成功进行,这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在现场讲述了自己对朗诵的理解与深厚的感情。
D. 普兰观音碑是在西藏地区发现的距今年代最早的一座石碑,它的发现对探讨西藏阿里历史文化和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 隐 者
苗 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到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中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做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材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
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选自《上海文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他”的山居生活,故事奇特,意蕴丰厚。
B.小说在叙事中巧妙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进山的期待,山居、闲游的随意与欢喜,寻隐士未果的伤感,情感细腻感人。
C.“他”原以为隐士能解人生困惑,但最终却是“怆然泪下”,“他”带着被愚弄的哀怨黯然下山,却发现自己成了“隐士”。
D.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文白相杂,富有文采,多处引用的古诗文契合隐逸者的生活,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富了人物形象。
【2】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性格特点。
【3】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早春的“雨”和“草”,令人愉悦。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以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互相枕靠着睡一直到天亮。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归鹿门歌》中写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菩萨蛮(其二)》一词中表达今日“莫还乡”的缘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庄周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诗经·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写景向写人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兼有《国风》“_________”和《小雅》“________”的写作内容和特点。
(2)“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甫《咏竹》一诗表达了希望顺应竹子天性成长的愿望;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与之相同。
(3)姜夔《扬州慢》善用今昔对比,如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下片以昔时二十四桥美景反衬今日“_________,________”的哀景。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告诫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北朝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的结局。
(3)李煜的《相见欢》中,情景交融地描画山秋的萧瑟与词人的孤寂凄寒之感的词句是: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送李中丞注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将今昔对比,叙述主人公的身世处境,发出浩叹。
B.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
C. 颔联“明时”,是诗人对时局的赞颂。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虽被罢斥,亦不掩盖朝廷之明。
D. 颈联前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
E. 颈联次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一切生命轻如草芥。
【2】本诗的尾联“茫茫江汉上,日幕欲何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3、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面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去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则幸矣。宗元白。
(注)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已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于这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问说》中“非问无以广识”“好问则裕”的论述反映出勤问的重要性。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中立的来信可知,中立对作者文章的过誉,只是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问说》中批评了“强以为知”和“妄以臆度”的现象,并指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
【2】《师说》与《问说》中都有关于“圣人”和“愚人”的表述,作者对这两类人的态度是否相同?找出相关表述并具体分析。
【3】韩愈的《师说》和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对“师道不传”的社会风气的批判上都可谓“入木三分”,试做评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人围起来夸奖一番的“夸夸群”火了。2019年3月,浙大也出现了一个画风异常的微信群——浙大夸夸群。无论是网购遇见无聊的骗子,实习时被上司批评,还是在校园丢了手机,雨天丢了伞,一桩桩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间惨剧”经过”夸夸群”群友们充满创意的赞美,都能瞬间变得温暖而治愈。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标题,明确文体;(3)不得抄袭,不要套作;(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