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成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他的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这个人,常常正经事不干,一见人就侃侃而谈,废话连篇。
C. 望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种不可名状的怜惜之情涌上心头。
D. 演员陈道明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2、平时与人交流,王海同学特别喜欢引用学过的古诗文。以下就是他曾经说过的话,其中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一次春游,看见满园盛开的梨花,王海情不自禁地说道:“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
B. 去年年底,陈欣同学随父母转学外地读书,王海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陈欣,多多珍重啊!”
C. 好朋友丁文学习上比较马虎,不求甚解,王海常提醒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呀!”
D. 昨天上课,老师让说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他随口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开播,老戏骨们悉数登场亮相。先是侯勇诠释“小官巨贪”,演技令人拍案叫绝;而后陆续展开的官场群像图, 更是好戏不断。
B. 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C.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绘声绘色。
D.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4、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联“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颔联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战争残酷的象征意义。
C.颈联中描写了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也是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表达了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节选自《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诸葛亮》)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之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诸葛亮北伐魏国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乙文是陈寿为诸葛亮写的传记。
B. 甲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希望有朝一日能兴复汉室。乙文写诸葛亮担任相国官职期间,安抚百姓,严明制度,赏罚分明。
C.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一句说明诸葛亮凭主观好恶办事,有时对犯法之人格外开恩,有时又严厉处死。
D. 从甲乙两文都可以看出诸葛亮行政干净利落,有条不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开诚布公、赏罚分明,体现出一个政治家所特有的风范。
【4】[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那么[甲]文中哪些做法可以体现这一点呢?这些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① (韦应物)
江汉②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③鬓已斑④。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①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②江汉:汉江,流经梁州。③萧疏:稀疏。④斑:头发花白。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诗的结句“淮上有秋山”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政课(或道法课)教学时提到: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此,学校准备进行“用心上好思政课,真心寻找真善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班准备进行“给自己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的研究活动,你觉得埋下的种子是“真善美的种子”的标准应有哪些?请从三个不同角度写出你的看法。
示例:这颗“种子”应是要求我们遵守国家法规的
【2】在班级交流活动中,你想就“好的思政课是怎样的”这一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请你就此话题写一份交流稿。
要求:要从课堂的上课形式和讲授内容两方面来说,并写清楚你对此的认识。字数不少于200字。
8、默写。
(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5)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6)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
(7)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互联网恢恢
①其实即便没有斯诺登的提醒,你的上网习惯也早已随着一举一动被记录在册。
②打电话订餐,肯德基接线小哥已经报出你的名字,问是否需要和上次一样的汉堡,或者今天该尝尝他们的豆浆,虽然是速溶的。航空公司在你注册会员之后,便了解到你更喜欢窗边还是过道的座位,是否经常要托运行李。还有你的医疗和财务记录,你在社交网络上和他人的互动,你上传到云端的上周到郊外旅行的照片。即便几乎没有任何网络痕迹如斯诺登者,我们也可以从他女友的博客中看到,这个人平日沉默寡言,很少与夏威夷的隔壁邻居打招呼,他的高中校长根本想不起这个名字。
③Google知道你是谁,当然Facebook也是一样。对于隐私,本质上我们变得越发漠然,而这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现实。
④据IBM统计,全球每天产生250亿亿字节的新数据,现存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中产生的。如果觉得这些数字太冰冷,想想饭桌上那些手不离手机的同伴和自己,本质上,我们是多么热爱这一切啊。没有互联网的生活就和在禁闭岛中无异。
⑤当你享受这一切便利的时候,也更多地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注意力之下,如同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内。很长时间以来,你只感觉能看到地球另一端朋友家院子的样子是多么方便和神奇,即便Google也承认街景地图的部分数据采集侵犯了公众隐私。
⑥或者想想看,你试图阅读过那些繁冗的隐私条款吗?至少我每次都恨不得旁边的下拉条能再短一些,能赶紧点击底端的“我同意”。Google当然提醒过它修改了隐私协议,但我没有半点耐心去比较前后的差别。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放弃它的一系列产品。
⑦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强烈吸引用户暴露自己的更多信息,并借此获得更多利润。不过比起能跟朋友热烈讨论一本新书,你也不会介意亚马逊接下来可能向你推荐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或者当一个朋友通过Email跟你说起他新养了一只狗,Google就会推荐驯狗视频,你颇有兴致。
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就像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业机构,都像吸尘器一样吸附关于你的各种信息。如果你没有定期修改登录密码,清除电脑里的Cookies(一种在浏览器里追踪用户上网记录的文件),发任何内容前都不假思索、毫无顾忌,那么你的一切隐私将可能曝露在公众之下。当你走入互联网这扇大门,无形中就已经“缴械投降”。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甚至拥有一台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计算机,来破解保护信息的编码。
⑨网络世界很精彩,网络世界也很无奈。如果不想泄露太多隐私,我们除了要加强个人防范意识,还要试着接受一点:现实生活总比网络更精彩。
【1】以“互联网恢恢”为题,有什么好处?
【2】请指出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即便几乎没有任何网络痕迹如斯诺登者,我们也可以从他女友的博客中看到,这个人平日沉默寡言,很少与夏威夷的隔壁邻居打招呼,他的高中校长根本想不起这个名字。
【4】【链接】日前,CCTV一则信息泄露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记者拿同事做试验,仅仅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同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住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信息截图就发了过来。再查个人轨迹,打车信息的精确地点立即传送过来。通话记录,一个个电话赫然在列。甚至人到了什么位置也轻松找到。节目看下来,让不少人冷汗直冒,个人隐私泄露的如此彻底,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网络对个人信息的泄露,我们该怎么做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简要阐述。
10、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
B. 文化是一种教养。
C.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D. 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
【2】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B. 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C. 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D. 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1、有温度的“微行动”
①那是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天阴沉沉的,街上行人稀少。我从图书馆出来,裹紧衣领朝家中疾走。这时一个拾荒老人骑着一辆前后载满纸板盒的自行车从我身旁驶过。突然,一阵风刮过,老人的自行车不由得晃了几下,随即扎在车后的一块纸板掉了下来。老人见状,猛地刹住自行车,车停了下来,但老人被夹在前后的纸板盒中间,一时跨不下车,他把头扭向后面,目光盯着离自行车几米远的那块纸板盒。
②这时,一位白领模样的姑娘已从人行道上走过去,正弯下腰,捡起了那块纸板盒。见老人夹在车上动弹不得,她赶忙急走几步,拿着纸板盒来到自行车前,帮老人把纸板盒塞进车后的纸板堆里,又把捆扎的塑料绳紧了紧。老人没想到一位漂亮时髦的姑娘,会帮他捡起这块对她来说是“垃圾”的纸板盒,一时呆住了,只是对她傻笑,连谢谢也忘了说。姑娘扎紧绳子后,拍了拍手上的灰,转身走了。
③我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不禁在心里为她点了个赞!
④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走出地铁站,要到不远处的公交终点站换车,赶去参观一个展览。快到公交站时,一辆穿梭巴士正好进站。不一会儿,一位八旬模样的老太太走到车门前欲上车。只见她用手抓住门旁的车把,一只脚蹬上踏板,另一只脚却怎么也跨不上,一下、两下……还是没跨上。老太太换了个脚,紧了紧抓车把的手,一使劲,人还是上不去。
⑤我见状,赶走几步,想上前扶一把老太太。忽见旁边闪出个小伙子,从后面搀着老太太,把她扶上了车。我上车后,只见小伙子把老太太安顿在靠窗的位子,帮她刷好敬老卡后,俯身对她说:“阿婆,你一个人出来要当心。”老太太感动得连声向他道谢。
⑥我开始以为小伙子也是乘这辆车的,谁知他与老太太打完招呼后就下车走了。我用赞许的目光送他下车,看着他走进灿烂的阳光中……
⑦有一年深秋,我去太湖畔的一家疗养院体检,早晨空腹在检验科抽血。因排队人多,为方便护士操作,排队者都事先把外套的一只袖子脱了,衣服就披在肩上。轮到我抽完血,我忙着用右手按住左胳膊上的抽血处,站起身时,忙乱中左边原搭在肩上的衣服脱落了,衣角垂在地上。
⑧我见衣服拖在地上,正想抽开按在抽血处药棉上的手去拉衣服,这时从后面疾步走来一位小护士,轻轻地帮我把垂在身后的半边衣服拉起,重新披在我的肩上。我顿时有一种在家般的温馨感觉。我转过身正要向她表示感谢,她轻盈的身影已飘走了。不一会儿,又看到她微笑着在为其他疗养员服务。
⑨我郑重地把对她的感谢存放在了心里。
⑩或许,就是这些微小的行动,启动了微传播,展示了微价值,让生活有了微变化,让社会产生了微进步。当每个人都用自己散发着微温暖的行动去暖和世间这条大被窝时,这被窝就会被渐渐地焐热……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5.9)
【1】本文写了哪些有温度的“微行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第④-⑥段内容,简要分析小伙子的人物形象。
【4】从全文看,对“有温度的‘微行动’”中“有温度”一词表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以“记忆,那么珍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快乐。”
的确,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的构建也离不开父母。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或感悟?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 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