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宜宾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知道,珠港澳大桥正式通车了。”是一个单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是一个并列复句。

    B.唐宋八大家是指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C.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所以,读诗的时候,我们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涵。

    D.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林徽因,建筑学家,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

  • 2、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在最危急的关头,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他的品行令人高山仰止

    B.疫情防控形势间不容发,医务人员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C.全国各行各业集千钧之力守望相助,我们期待新冠病毒早日销声匿迹

    D.建设者们披星戴月,不到十天就建成了火神山这座雕梁画栋的医院。

  • 3、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范爱农因为想看光复的绍兴,便从日本回到故乡。但受到排挤迫害,生活潦倒,无奈又躲到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

    B.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帮助小人国取得海战胜利后受到国王的赏识,但因他并不同意灭掉对方国家,又引起国王的不满。

    C.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此句中的他指老舍笔下的祥子。

    D. 《繁星》《春水》中冰心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 4、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A.cuò   狼   细pā   玲珑

    B. pōu   由自取jiū

    C.diàn   xiào   跋shè求全

    D.huì   zhī zhǎn辉煌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1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诸 将 亡 者 以 十 数 公 无 所 追 追 信 诈 也。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萧何语/不可胜

    B. 臣追者耳/生死存

    C. 所追者谁/无其事

    D. 慢无礼昧平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4用文中词语填入下列空格。

    “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脍炙人口,经久弥新。 _______四个字,交待了韩信离开刘邦的原因;_____ 四个字,表明了萧何对韩信才干的欣赏;一个_____字表明了刘邦对萧何举荐的信任。

    5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萧何。为什么说韩信的成功是因为萧何?请联系选文内容作具体说明。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黒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划线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甲文的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直接描写了战争的惨烈。

    C.乙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整体情感沉郁悲怆。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写词人极目远眺,在设问中道出弦外之音:中原已非我所有。

    【2】试比较这两首诗词在表达爱国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下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将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进行分享,课前需要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在夏至节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天文专家表示,中国的北回归线标志点都设有窥阳孔,公众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而其他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也可于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观测立竿见影变成立杆无影这一奇景的过程。

    材料二: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任务二:请描述材料二图画内容,向同学们介绍谷雨这一节气。

    (3)任务三:某电视台将上线“中国节气”系列节目,请你为节目拟写宣传标语,呼吁大家关注并传承节气文化。(要求:①上下两句字数相同,结构对称;②不超过2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不识庐山真面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5)了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文本一】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应当更加秉持于祖国于时代的自信心,重视并不断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志气、骨气和底气,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为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②自信自强,沉淀于中国悠久的奋斗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历史是影响其精神力量凝结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奋斗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断奋斗的历史。正是有这种靡坚不摧、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支撑,帮助中华民族走过遥远地历史长河,迈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征程。

    ③自信自强,淬炼于困难中凝聚的团结伟力。团结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前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一步步走来,并取得如今的伟大成就,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取得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股团结的力量不仅是当今历史条件下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凝结强大精神动力进而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十四亿中华儿女共同托举强国复兴之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④自信自强,更需要发扬在新时代下的拼搏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数中国人挺身而出,担当奉献。见证国家脱贫奇迹,记录时代最美风景的陈贝儿;以9.83秒成绩闯进奥运会男子田径100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苏炳添;双耳失聪但仍自强不息的青年学生赵梦南……他们作为青年一代,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自信自强的精神风采。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更多的青年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在各自的赛道上书写绚丽璀璨的华章。

    ⑤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凝聚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坚定笃行不怠的理想追求,在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征程中勇担责任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崭新动力。

    (作者:顾发祥,有删改)

    【文本二】

    ①______。巍巍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磨难,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历久而弥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三闾大夫屈原在面对谄媚小人时的自我独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思想家荀子的自强坚持之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仙李白大气磅礴的自信之气……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基因。

    ②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这样危急时刻,青年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在援鄂医疗队中,“80后”“90后”占到了护士成员的90%,这是我们青年人的自强之气;去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一炮而红,这是我们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之气,青春靓丽,用大唐风貌显尽这盛世气象;数百万青年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基层……身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时代责任,让我们的青春在实干奋进中熠熠生辉。

    (作者:陈莉,有删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一】的主要观点。

    【2】根据语境,给【文本二】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3】【文本一】【文本二】中划线处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分别是什么?

    【4】请你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 10、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能够成就人生。

    ②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③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④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⑤耐心是一种修养,耐心里有结果、有收获;耐心里有发现,有体验;耐心里有品质,有风骨。让我们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让我们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B. 第②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观点。

    C. 第③段中“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这样才能成就过程之美。

    D. 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呼应了开头。

    2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上论据,下面不恰当的是(   )

    A. 愚公面对王屋、太行两座大山阻挡出入,决定移山,最后感动天帝,命人将山移走。

    B.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C. 邱少云在对敌作战中,被烈火焚身,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咬牙坚持,最后壮烈牺牲。

    D.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对每个字。每句话,他都反复斟酌,细细思量,前后增删了五次终成稿。

    3文章的②③④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 11、文学类作品阅读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2(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___________________→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3(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4(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语文老师化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诗,给出一道半命题作文:“何以快乐?唯有________”想让同学们补题,写一篇积极正能量的作文。有人补题为:何以快乐?唯有读书;有人则补题为:何以快乐?唯有运动……你准备怎么补题来完成这篇作文呢?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