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B.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C.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无锡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采藻饰
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腊 不求甚解
4、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洋洋大观世博园,一览全球万象新。
B. 有些孤陋寡闻的商人,一旦稍因运气所致而发财致富,往往得意忘形。
C. 每到秋天,总有一些人会感到莫名其妙的伤感,有的会向隅而泣,默默流泪,有的则是嚎啕大哭,通宵达旦。
D. 几日来,一只奄奄一息的白色京巴狗总是趴在高层5号楼楼道内。
5、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②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③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①还:通“旋”,掉转身。②冀:希望,期待。③盍:何。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B.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C.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D.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王生不说____
(2)吾悉能识之____
(3)王生益愠____
(4)王生惊觉,谢曰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2)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4】李生要告诉王生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阕“无风水面琉璃滑”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清明是多面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吴惟信眼中生机盎然的清明;“清明一到,农夫起跳”, 。无论是慎终追远、郊游踏青,还是细雨绵绵、彩虹初现,亦或是春风送暖、杨柳依依,都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
为了【 】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自唐宋以来,清明还有多种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 )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 )内“及”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红翠间错(jiàn) 管窥(kuì)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B.红翠间错(jiān) 管窥(kuì)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C.红翠间错(jiàn) 管窥(kuī)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D.红翠间错(jiān) 管窥(kuī)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2)根据语意,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文中(_____)内。
顺应 适应 依次 渐次
(3)在文中 “_______”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是清明让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B. 农民在清明时节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C. 在清明时节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D. 是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清明
(4)引号有多种用法:有的标示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有的标示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有的标示出具
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下面四句话引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______)
A. 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清明。
C.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D. 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③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⑥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正确的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角度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雪 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9)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10)“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2】第(4)(5)段描写大雪有何作用?
【3】选择下面的(1)或(2),加以赏析。
(1)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2)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
【4】文中的“我”和老妇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
【5】“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选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简要说一说。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萨拉的夏天
朱利·布罗森·卡瓦奇(美)
①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②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③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④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⑤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⑥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⑦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⑧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⑨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⑩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⑪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⑫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⑬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 “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⑭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⑮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⑯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⑰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⑱“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⑲“爸爸,你还好吧?”
⑳“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21)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22)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___(发展)→ __(高潮)→__(结局)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2)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11、(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材料一:近年来,通过手机、电于书、网络等工其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因此,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材料二: 某年部分国家国民阅读调查
国家 | 中国 | 韩国 | 法国 | 日本 |
人均阅读 | 5本 | 11本 | 20本 | 40本 |
材料三:
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有些书店也即将与市民说再见。
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逐渐衰弱。英囚诗人多恩说:
“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材料四: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国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锐,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五: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学生,他们说,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一般不会多于一小时。有些学生课后还要参加一些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偶尔偷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难免遭到父母的指责。一名学生对记者说“学习负担重,读点自己喜欢的‘闲书’会有负罪感。”
记者采访时发现,“只读有用的”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阅读的信条。一些大学生表示,大学生活非常精彩,读书只是其中一部分。宁德师范学院王旭(化名)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自己平时的实习占用了不少时间,往往只会看对求职更有帮助的书。时间有限,读书还是应该读点有用的。
一些公司职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因生活琐事繁多,能静下心来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即使有空闲时间,也往往会去看电影、演出等,而不会去读书。一位职员告诉记者,由于出门带书不方便,他便把书都装在手机和阅读器上,只能在碎片时间里找到一点读书的乐趣。
材料六:中国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十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也有些人醉心于豪宅豪车,热衷于推杯换盏,却不愿花时间读一本好书。网友“凤鸣”在微信中写道:“聪明者利用时间,愚蠢者等待时间,勤奋者珍惜时间……”
【每日新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知名古董鉴赏家马未都有一次发现,高铁车厢里人拿的不是手机就是iPad。马未都说:“我们拿着iPad 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呢? 基本上都在那儿‘切西瓜’。”“大家切西瓜”的事实充分说明:我们缺的不是时间。时间并没有远去,远去的是一个民族“敬书”的传统;买书的钱并没有远去,远去的是“读书为乐”的风气。
【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顶是( )(答案请填涂在客观题区域)
A. 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的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 很多外国政府对所有的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 公司的一些职员只能在碎片时间里找到一点读书的乐趣。
D. 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3】阅读材料五,谈谈中学生、大学生对读书的看法。
【4】材料二运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结合材料四、材料六,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12、写作。
分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别人评分,也可以是自己打分;可以出现在试卷上、竞赛中,也可以隐身于日常生活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待人处事、家务劳动……都会获得一个或高或低的分数。这些分数,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
请以“我的最高分”或“我的最低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