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
C.《朗读者》开播后,广电名嘴、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行列。
D.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2、下列加粗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下列句子组成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②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③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④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论争: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
⑤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②①④⑤ D. ③①②⑤④
4、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会经历不同阶段,孕育开花成熟,凋谢枯萎死亡,周而复始,代代不息。
B.长江、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川流不息地奔向大海。
C.游客正乘车观看一路风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游客十分遗憾,个个叹为观止。
D.近段时间的天气,可谓风云变幻,时而晴空丽日,时而雨雪交加,恶劣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5、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肖像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艰苦。
B.“文书”是公文,“敕”指皇帝的命令,“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C.诗中“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劳动者与宫使境遇的悬殊。
D.全诗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2】这首叙事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按课文填空。
(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卖炭翁》)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6)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7)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8)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回延安》)
(9)______________,延河滚滚喊“前进”!(《回延安》)
(10)《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作者遭贬谪后内心落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桃花源记》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想到骆驼与洋车的关系,他的精神壮了起来,身上好似一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假若他想到拿这三匹骆驼能买到一百亩地,或是可以换几颗珍珠,他也不会这样高兴他极快的立起来,扯起骆驼就走他不晓得现在骆驼有什么行市,只听说过在老年间,没有火车的时候,一条骆驼要值一个大宝,因为骆驼力气大,而吃得比骡马还省他不希望得三个大宝,只盼望换个百儿八十的,恰好够买二辆车的。
以上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雅言”与“俗语”
“雅言”:①指中国古代通行的标准语,即古代的普通话:②文雅的语言:③正确合理的言论,正言。
“俗语”:通俗而广泛流行的语句,简练、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
语言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关键是运用要得体。语言得体,就是语言要适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分。内部环境是指文章的上下文,或者说话的前后语;外部环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说话人的情感和思想倾向等等。
【材料三】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世界各地守望相助。以下是寄语摘录:
a.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b.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c.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普通话可以称之为“雅言”。
B.“俗语”都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
C.“雅言”在使用的时候比俗语高雅,所以推荐使用。
D.“语言的得体”就是语言能表达使用者的情感。
(2)同学小华的妈妈认为【材料三】中a句、b句的表达更得体,而c句的表达太俗,不够好。你认为呢?请结合材料内容向小华妈妈谈谈你的看法。
9、按要求作文
如果用心聆听,木头里有声音,书本上有声音,指尖上有声音,时间老人有声音,冬日里也有声音,甚至花开花落都有声音……
请将“听, 的声音”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