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蓦然(mò) 缄默(jiān) 连翘(qiáo) 悄怆幽邃(suì)
B. 狩猎(shòu) 羁拌(bàn) 褶皱(zhě) 风雪载途(zǎi)
C. 弥漫(mí) 行辈(háng) 锵然(qiāng) 戛然而止(gá)
D. 两栖(xī) 篆章(zhuàn) 归省(xǐng) 石青渗之(sǎn)
2、本文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由时间到空间
B.由空间到时间
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D.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B.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C.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2月3日至5日举行,主题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D. “是现在的学校好呢,还是原来的学校好?”老师问一位新转校来的学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5、(一)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莺、燕的动态的描写,将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神来之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7、表弟马上要读初二了,他想利用暑假多读几本名著,但他读书比较慢,不知道采用什么阅读方法。请你结合下列名著中的一本向他介绍“选择性阅读”这种方法。
《傅雷家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名人传》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见识与知识
①知识和见识,看似只一字之差,实则相去甚远。见识源自知识,又高于知识。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实践而且有思考,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循环和升华。
②见识来自于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的淬炼,二者缺一不可。见识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否则只是停留在看表象、看热闹的层面;而知识必须和见闻结合起来,才能升华为智慧。没有见识,空有知识,那不过是会移动的两脚书橱;没有知识,空有见闻,那不过是满世界跑的邮差。只有经过扎实的学习与实践的历练,不断打磨、沉淀而趋于厚重,才会慢慢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见识。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人说话写文章让人感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这就是有见识、有见地的体现。
③见识的形成需要身临其境、亲身历练。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见识,就是见字当头、识在其中。很多东西,见都不曾见过,或者只是旁观乃至远观,没有躬身入局操持,就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识,更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读苏轼《题西林壁》一百遍,不如自己到庐山实地走一遭;读兵书万卷,也不能代替亲身上阵打一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广博汲取知识的基础上,要珍惜每一个工作岗位和平台,珍惜每一次动手的机会,不断积累经验、摸索方法、探索规律,这样才会慢慢形成真知灼见。
④见识的形成需要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有人说:“真理只在讨论中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理确实越辩越明,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往往会出现反复,往往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更加深刻认识真理的。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不怕论战的,怕论战的不是科学。”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过去相比,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相对容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掌握信息的优势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思考的深度和驾驭局面的能力上。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尽量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观点,充分考量和汲取其视角的合理性,在思想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客观、公允。
⑤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范围的限制。有位物理学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知识是已知的圆圈,见识就是打破这个圆圈并看到更大、更广世界的能力。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是靠一次次冲破原有知识固化的藩篱而推动世界的进步的。
⑥见识的形成需要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人云亦云,就很难有见识,更不会有真知灼见。所谓有见识,其实就是见得多、识得广,看得比别人深、比别人透。学术研究中常说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是指要有创新、有突破,不仅横向上突破同时代的人,而且纵向上突破古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去先入之见,于无疑处有疑,既不轻信今人,也不轻信古人,乃至不盲从权威、大家,而是坚持实事求是,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文/钟国清,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关于见识与知识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是见识的起源,见识比知识层次高。
B.见识来自于阅历的积累和知识的淬炼。
C.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的限制。
D.积累的丰富知识,最终都会变成见识。
【2】作者认为见识怎样才能形成?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需要经历知识的实践、循环和升华过程。
B.需要在躬身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方法、探索规律。
C.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理性思考不同观点。
D.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并追求创新。
【3】对于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见识和知识,两者在本质上相去甚远。
B.见识与知识缺一不可,两者同等重要。
C.形成自己见识的一些方法。
D.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9、作文
阳光,既可以象征有利于我们成长的环境,也可以象征充满温暖的关爱,还可以象征令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正能量。
请以“一路阳光一路情”为题目,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