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午战争中谁率致远舰冲击敌舰,最后与同舰官兵壮烈牺牲?(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聂士成
D.邓世昌
2、“壮汉们搬运石灰和鸦片的身影,夹杂着兴奋的号角声,在冲天的雾气中,慢慢地融成史书上的不朽。”结合下图判断领导这次运动的民族英雄是
A.陈化成 B.林则徐 C.关天培 D.曾国藩
3、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俄签订《璦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的签订
4、下列史实中,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中共八大召开
D.开始进行拨乱反正
5、把“虎门销烟”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两个要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想到的历史人物是( )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左宗棠
6、《南京条约》规定,割让给英国的地区是( )
A. 台湾 B. 新界 C. 香港岛 D. 九龙司
7、关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①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②海协会与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
③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④汪辜会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8、北伐战争中,率领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贺胜桥的北伐名将是( )
A.彭德怀
B.佟麟阁
C.叶挺
D.蒋介石
9、毛泽东称:“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他说的这个“转折点”应发生在哪一年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10、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 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南京 B.武汉 C.广州 D.东京
11、《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这一规定( )
A.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D.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
12、有人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B.强迫清政府割地并赔款
C.获取领事裁判权 D.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3、“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为制器为先。”下列最能体现这思想是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14、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
A.《申报》 B.《新青年》杂志 C. 商务印书馆 D. 京师大学堂
15、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观察下图中③的部分,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
B.加入WTO推动了中国城乡经济持续发展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农民收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16、“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大清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该内容应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
A.《虎门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7、“再现历史场景,宏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要再现邓世昌抗击侵略的悲壮景象,应选的素材是 ( )
A. 中法大战 B. 收复新疆 C. 黄海大战 D. 抗日战争
18、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是( )
A. 天津 B. 广州 C. 上海 D. 北京
19、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895年,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由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见,张之洞主张
A.培养翻译人才
B.兴办军工企业
C.创办民用企业
D.发展学校教育
21、新疆收复后,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22、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_______
2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4、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_____、 民族振兴、_____。
25、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______,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______。
26、“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______”“_____”。
27、状元实业家是_________。
28、____年,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29、476年,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
30、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是指_________;随后的十年探索,我国在_________工业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
(2)请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来说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应该有很多感悟,请你谈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如何去做?
32、国共在近代史上曾经进行过两次合作,两次合作都取得过重大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2)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爱国将军是?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4)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的战役是?
33、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历经沧桑巨变。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航天科技取得了辉煌成就。
材料一:
(1)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两弹一星”是指什么?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图C、图D人物分别在哪一领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见下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表现。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你认为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的创新精神?
34、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示意图
材料三:
材料四∶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提供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力,梦想提供了信念的支撑,有梦就有未来。
(1)材料一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2)观察材料二,作为经济特区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是哪一个城市?写出它在图中的代表序号。
(3)材料三中"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指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含哪些?
(4)请你说说"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华民族的未圆之梦,中学生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