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陆分别是( )
A.亚欧大陆、南极大陆
B.非洲大陆、南极大陆
C.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D.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2、下图为“地球夜晚灯光图”,图中白色部分代表夜晚的灯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灯光较密集的大洲是
A.欧洲、北美洲、亚洲
B.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C.非洲、亚洲、南美洲
D.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2】影响灯光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集程度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森林面积大小 ④旅游资源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有
A.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陆地多集中分布于北半球
C.北极地区主要为陆地
D.海洋被陆地分为四部分,互不相连
3、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 )
A.纬度跨度大
B.地势高低悬殊
C.多南北走向山脉,阻挡了西风
D.冬季风的影响
4、下列四幅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哪一幅表示地理事物内容最详细 ( )
A.亚洲地图 B.中国地图
C.山东省地图 D.滨州市地图
5、“每年7月底,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南向北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这种景观所在的气候区是下列四幅示意图中的( )
A.
B.
C.
D.
6、下列大洲,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7、由于索马里海盗猖獗,中国等国家纷纷派军舰到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海域护航。下图是我国军舰护航路线示意图。据图回答,索马里所在的大洲是( )
A.欧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8、世界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是( )
A.非洲
B.亚欧大陆
C.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9、米东区(约43°N)属于五带中的
A.热带
B.南温带
C.北温带
D.北寒带
10、按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下列地区中,降水较多的是( )
A. 两极地区 B. 赤道地区
C. 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 D.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11、当地时间5月31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表示,今年有7个非洲国家累计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近1400例猴痘病例(疑似1392例,确诊44例)。读“非洲略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非洲( )
A.主体位于北半球
B.地跨赤道南北
C.主体位于中纬度地区
D.东临大西洋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A.东非大裂谷
B.刚果盆地
C.撒哈拉沙漠
D.埃塞俄比亚高原
【3】根据非洲的地理位置推测,非洲( )
A.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矿产资源种类少,储量小
C.平原面积广大
D.以热带气候为主
12、读四省区轮廓及山脉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省区的少数民族每年八九月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展佛仪式,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这个民族节日是( )
A.雪顿节
B.元宵节
C.丰收节
D.那达慕节
【2】图中山脉属于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有关地理特征符合实际的是…( )
A.甲省区地处塔里木盆地
B.乙省隔海峡与台湾相望
C.丙省行政中心是西安市
D.黄河从丁省经过
13、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上,小华和小红分别对自己的家乡做了介绍。小华说:“我的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和池塘,村里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小红说:“我的家乡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下列关于小华和小红家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华住在城市 B. 小红住在城市
C. 两人都住在农村 D. 两人都住在城市
14、一个区域内自然、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图反映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题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和最高的大洲分别是( )
A. 欧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D. 南美洲
16、张凯和李明不仅是同班同学还是同村老乡。他们两人分别绘制了一张图幅大小相同的村庄平面图,结果发现张凯绘制的图中他们两家的距离更近一些。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张凯画图选用的比例尺小
B.李明画图选用的比例尺小
C.两人画图的图例选择不一样
D.两人定的地图方向不一样
17、与120⁰E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
A.60⁰E
B.80⁰W
C.60⁰W
D.120⁰E
18、今年五一放假前夕,黄冈市某学校组织登山活动。读所登山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题。
①②③④登山路线中,学校考虑攀登最省力的线路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下面四幅地图的图幅面积相同,比例尺最小的是
A.世界地形图 B.中国地形图
C.北京市地形图 D.延庆地形图
20、下列四个大洲轮廓图中,表示我们生活的大洲的是( )
A. B.
C.
D.
21、世界人们密度分布
(1)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2)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A终年严寒的____;B气候过于湿热的____;C地势高峻的____;D极端干旱的____。
22、判断下图中A、D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及其A、B、C、D四地所在半球和低、中、高纬度地区。
(1)A _____, _____;D _____, _____。
(2)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的是 _____,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的是 _____。
(3)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是 _____;中纬度地区的是 _____。
23、亚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______气候面积最大,几乎占亚洲总面积的______。
24、请识别如图所示图例符号:
① ;② ;③ ;④ .
25、看下图,填出图中各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B ,C ,D ,E ,F ,G ,H 。
26、_____是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其度数属于_____(高.中、低)纬度。
27、请根据我国32°N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势特征____ | 主要地形 | 海拔范围 | |
甲 | 第____级阶梯 | ____ | ____ |
乙 | 第____级阶梯 | ____ | ____ |
丙 | 第____级阶梯 | ____ | ____ |
28、地球自转的周期是____;地球的公转是围绕____转,方向是____。
29、从中东波斯湾沿岸运往日本的石油要经过________海峡运输,所以,该海峡又被日本人称为“________________”。
30、印度耕地面积广大,水热条件优越,主要种植水稻和______等粮食作物.
31、如图是以南极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理坐标是((____)S,170°W)。
(2)丁地位于乙地的____方向。
(3)丙、丁两地中距南极点更近的是____。
(4)甲、丙两地所在纬线较长的是____。
(5)甲、乙两地中,位于东半球是____。
32、左图是世界人口分布图,右图是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的_________(纬度位置)地区、沿海和_______(地形类型)地区。
(2)A处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B大洲没有常住人口,是因为该地气候_______。
(3)除B大洲外,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_____洲,这种增长状况容易产生的社会主要问题有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4)C大洲的居民主要以_______人种为主,主要信仰的宗教是_______。
33、探究亚欧大陆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归纳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
案例一:亚欧大陆的季风气候分布
(1)上图中①气候类型是_______。造成①②③三种季风气候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
案例二:亚欧大陆中纬度(北纬30°~60°)地区的气候分布
(2)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西岸有⑤⑥两种气候类型,其中降水集中在冬季对应的气候类型图是_______(填字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东岸为季风气候,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带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西两侧向内陆逐渐_______,由此可知,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降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B气候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
案例三: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气象工作者在图中B处测出气温是14.8℃,则C处气温约是_______℃。
案例四: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了聚落形成的规模和形态,使各地的聚落具备自己鲜明特点。
(4)说出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_________(写两条)
34、读“西亚某资源输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西亚处在联系亚洲、非洲和_____,沟通_____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2)西亚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及其沿岸地区。与该资源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东的_____资源匾乏。
(3)西亚该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往东经过_____海峡(①位置),输往日本;往西经过_____运河(②位置)或绕过非洲南端_____ (地名),输往西欧和_____ (③国家)等。
35、某中学地理小组探究世界人口分布规律,搜集到以下三幅图,据图归纳。
(1)从图1可以看出,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南/北)半球;从纬度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地区。
(2)从图2可以看出。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大洲总面积比例最大的大洲是____,人口占大洲总人口比例最小的大洲是____,且该大洲是____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3)从图3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____米以下的____(地形类型)地区。
(4)综上所述,世界的人口分布主要受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优越的地方更适合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