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作家也许需要一个灵敏的鼻子,但仅有灵敏的鼻子的人不一定是作家。   ▲   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这样小说才会有生命的气息,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①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好作家, 会让笔下的人物和景物,放出自己的气味。

    ②许多好作家其实患有严重的鼻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有独特气味的小说。

    ③猎狗的鼻子是最灵敏的,但猎狗不是作家。

    ④寒冷本无气味,但福克纳让小说人物嗅到了寒冷的气味,让人印象深刻。

    ⑤即便是没有气味的物体,也要用想象力给它们制造出气味。

    ⑥我的意思是,一个作家应该有关于气味的丰富的想象力。

    A. ⑥⑤②①④③ B. ③①⑥⑤④② C. ③②⑥①⑤④ D. ⑥①⑤④②③

  • 2、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他说:“要不是我尽力玉成你们这桩婚姻,你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干啥呢!”

    B.请大家针对昨天发生的事件发表看法,千万不要客气,姑妄言之即可。

    C.您的这盆兔型根雕,实在招人喜欢,如肯割爱,价钱上我一定不亏待您。

    D.小李对他的对手小刚说:“明天下午的比赛还要请你多多承让哦。”

  • 4、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代封他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他提出了完整的“仁政”思想,在哲学上,提出了性恶论。

    B.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鼓励人们以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来学习的说理性散文。荀子主张性善论,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C.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戏曲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

    D. 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 5、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辱人贱行,五人之死   视:看

    B. 羁縻不得还,   羁縻:迷路

    C.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声义:伸张正义

    D. 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侵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昤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 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角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 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作者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的原因。

    2赏析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对变化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女子出嫁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2)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借山、海来抒发自己对人才的渴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先写“民生各有所乐兮”,然后以“________________”来与之对比,表达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追求;接着,“________________”又以反问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心志的坚定。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岂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书之。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行乎利害之   涂:通“途”,道路

    B.忠言嘉,效于当时   谟:谋划,计谋

    C.方其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D.而皆有心焉   侈:奢侈腐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哉! 人亦念

    B.生是人也   始臣解牛之时

    C.公既不其所有自多   为国

    D.乃泣书之   官知止神欲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文挥洒自如、晓畅疏放的艺术风格。

    6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体现在哪些地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1)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出小说中的三个人物。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小说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刻画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有高家的长房长孙 ,有追求平等爱情的丫环 ,有“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2)根据第(1)题所填人物,请任选一人,用第三人称写一段话介绍该人物。要求:要有具体的事例,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