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归类。
视死如(______) (______)苗助长 拾金不(______) 愁眉(______)脸
口(_____)悬河 大惊失(_______) 狐(_____)虎威 不屈不(______)
垂头(_____)气 亡羊补(______) 头头是(______) 对答如(______)
无(_____)无尽 不计(______)数 (_____)千上万 不(______)枚举
(1)表现人的精神品质的: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人的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人的神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寓言故事说明道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填空。
1.人们常用杜甫的“____________。”一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2.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如旁人清楚,就像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奇奇不理解资料中“腻”这个字的意思,请你通过查字典识记的方法,帮助奇奇理解。
腻nì
❶食品中油脂过多:炖肉有点儿~。❷因食品中油脂过多而使人不想吃:肥肉~人。
❸腻烦;厌烦:他那些话我都听~了。❹润泽细致:滑~。❺黏:油抹布沾手很~|~友。❻污垢:尘~。
(1)“腻”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____,再查____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腻”字的含义,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油腻腻( ) 细腻( ) 腻歪( ) 污腻( )
4、你能用成语概括下列意思吗?
(1)完全不知道,一点头绪也没有的样子。( )
(2)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
(3)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 )
(4)自以为很聪明,轻率逞能。( )
5、文章写了日子____________ 的特点;再写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诗歌阅读。
毕业
我们从这里起航/走向遥远的地方/当我们走向明天/又怎能把昨日遗忘
回首昨日/那郁郁葱葱的日子/有过青涩也有过芬芳/更有的是/相遇相识相知/那瑰丽的宝藏
今天,我们流泪了/那可不是忧伤——是歌唱/今天,我们分别了/那可不是遗失——是珍藏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宝藏(______) 珍藏(______)
【2】根据词语意思在文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美好蓬勃。(__________)
(2)形容异常美丽。(________)
【3】诗中“歌唱”的是(_______),“珍藏”的是(________)
A.青春的回忆 B.青春的激情
【4】诗中的“昨日”指的是______;“今天”指的是______;“明天”指的是____。
【5】“起航”原指________ ,这里比喻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毕业意味着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 ______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 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 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4】“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 类似的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再解释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满:__________。 清气: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梅花的特点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此诗的前两句______(写实 抒情言志),强调“我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素净、雅洁;后两句_______(写实 抒情言志),说明梅花不是为了要让_________,只是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了梅花的哪些品格、精神?联想到了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参加以“传统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
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視.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
熊走在进城的大路上。他穿着他最好的外套和背心,戴着他最好的圆顶丝帽,穿着闪闪发光的靴子。
“真是仪表堂堂!”熊对自己说,“我的服装,我的身材是很有风度的,将会给市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原谅我,”乌鸦坐在树枝上说,“我的意见和你很不一致。按你的身材与风度,你不应该穿这样的衣服。我刚刚从城里飞回来,让我如实地告诉你城里那些上流人物的衣着吧!”
“快告诉我!”熊叫着,“我多渴望能穿上最时髦的服装呀!”
“今年,”乌鸦说,“上流人物已经不戴帽子了,他们把油煎平底锅顶在头上;他们已经不再穿外套和背心了,而是用床单包裹身体;他们已不再穿靴子了,而是用两只纸袋套在自己的脚上。”
“噢,天哪!”熊叫道,“那么,我的衣服全都过时了!”
熊急急忙忙跑回家,脱下了外套、背心、帽子和靴子。他把油煎锅倒扣在头上,用床单裹住身子,在脚上套了两个大纸袋。然后,他又急急忙忙地进城去了。
熊来到主要的大街上,人们用手向他指指点点,一边哈哈大笑。
“这头熊多可笑呀!”他们说。
这使熊感到很困窘。他转身跑回家去。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乌鸦。
“乌鸦,你对我说的那些,全是谎话!”熊叫道。
“我是说了许多谎话,”乌鸦从树上飞起来说,“但你为什么要相信呢?”
乌鸦笑着,高高地飞上了天空。熊听着她哈哈的笑声,愣住了。
当欲望很迫切的时候,就会盲目地相信一切。
【1】熊进城作了哪些精心打扮?
_______________
【2】熊精心打扮后进城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3】听了乌鸦的一番话,熊又有哪些举动,熊为什么上当?
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给文章加个合适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冰山不是真正的山,,可是有的冰山却比常见的山丘大得多。北冰洋已发现的最大的冰山高出海面达134米,南极地区的冰山高出海面最高的约有90米。这还不能算是他们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北冰洋的冰山,水下部分一般比水上部分厚1-2倍,南极冰山的水下部分比水上部分可以厚达6倍。
有趣的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出身不同,外貌特征也不一样。南极冰山多是平顶的,个儿较大。北极冰山个儿较小,多是尖顶的。
冰山的数量更是多得惊人。每年,会有成千上万座冰山从南北极的“摇篮”中诞生。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飘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暖洋洋的海水,会让它们逐渐融化消失。它们当中个儿大的,( )消失得慢,( )就旅行的远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理解文章,判断对错。
①南极冰山多是平顶的,个儿较小。
②北极冰山个儿较大,多是尖顶的。
③南极冰山多是平顶的,个儿较大。
(3)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每年,会有成千上万座冰山从南北极的“摇篮”中诞生。
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飘流。
(4) 这还不能算是他们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
这里的身高指的是( ),脑袋指的是( )。此句运用的是( )修辞手法。
(5)文中有哪些词语体现了冰山的数量较多?找出来。
1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用“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试谈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吗?在上面的文段中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认真思考一下,试将这一处对比的作用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具有抒情性,它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上文内容或者说出上文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段,回答问题。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1】从文章找到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写下来。
温柔_________ 红润_________
【2】“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这个句子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我”此时_________的心理。
【3】本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场面描写,写出了李大钊具有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
【4】找出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前后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
14、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得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鳞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上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地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文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请简单地归纳出来。(至少三点)
_________
【2】作者把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
【3】文中花大量笔墨描写鲨鱼的作用是( )
A.以鲨鱼之多表现老人的坚定,以鲨鱼之凶猛突出老人的坚韧和无畏。
B.表现鲨鱼的数量之多以及鲨鱼的凶猛。
C.表明老人在与鲨鱼搏斗中已经筋疲力尽,即将油尽灯枯。
【4】老人虽然打退了前来抢夺他战利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马林鱼)被吃光了,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对于这个结局,你是否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为什么?
__________
【5】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哪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
15、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写句子。
(1)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父爱是_______,即使_______,也能_______
(2)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攀岩前行;
选择了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
17、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欢乐的舞蹈。(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芳草地。
生活中总有许多发现让我们惊奇、激动、感动,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要求:内容要具体,描写要细致,字数4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