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改”字组词,依次填入各句中,恰当的一组是( )
(1)有了错误及时( ),依然是个好孩子。
(2)东汉蔡伦( )了造纸术。
(3)你们俩的关系太僵了,得想办法( )一下。
(4)农作物的品种不( ),产量就没法提上去。
A.改正 改进 改善 改良
B.改进 改正 改善 改良
C.改正 改进 改良 改善
D.改良 改进 改善 改正
2、找出下列各题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蝴蝶
B.蜻蜒
C.呐喊
D.布置
3、在带点字正确的音节上打“√”。
前沿(yán yàn) 看守(kàn kān)
暂时(zàn zhàn) 睡熟(shú shóu)
友谊(yí yì) 爆炸(pào bào)
供应(gòng gōng) 阿妈妮(nī ní)
血泊(bō pō) 混进(hǔn hùn)
4、按要求填写词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自古今战争的谋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词语补充完整。(10分)
理( )气( ) 神( )妙( )
同心( )力 负( )请( )
瞑目( )( ) 踉踉( )( )
喜不( )( ) 完( )归赵
( )口不( ) 纸上( )(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船借箭》选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末明初的_________。课文写了周瑜对诸葛亮___________,要求诸葛亮在规定时间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___________。故事以___________为主线,按___________顺序进行叙述。我还知道这本书中的其他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 )
(2)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 )
8、把成语补充完整。
拱伏无______ 抓耳挠______ 拖男______ 女
天______ 地设 ______ 齿排班 喜不______ 胜
9、阅读《积极生活就是爱》,回答下面的问题
积极生活就是爱
韩松落
有段时间,很喜欢法国电影,却对法国电影里总要出现的“爱”感到不耐烦。
以法国女歌手伊迪斯·皮亚芙生平故事为主线的电影《玫瑰人生》里,记者向坐在海滩上的皮亚芙发问:“您对少女们有什么建议吗?”
“爱。”
“您对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吗?”
“爱。”
“您对孩子们有什么建议吗?”
“爱。”
……
在法国电影里,爱是最重要的事,电影里的男人女人,不断地告诉自己和别人,要爱,要示爱,要落实爱。
后来读到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书《爱的多重奏》,这是他在71 岁时一次访谈的文字稿。此时的他,清澈洞明,对这种“爱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刻的阐述。他所论述的爱,是爱情,但又不仅仅是爱情。人本来是单个的,以单数形式存在,而爱情,却让人从“一”变“两”,在这个过程里,人得打破自己身上的封闭,试着通过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看世界。两个人的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位”,但这种形式,却是一种更大规模的集体之爱的演习,让“从两个人过渡到人民”成为可能。
在他看来,爱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得靠忠诚去维护,得不停地宣示爱意,“尽管在一开始就已经宣布,爱仍然需要不断地被重新宣布”。而这,显然需要巨大的行动力,需要不断激发自己身上的热情和能量,所以,他所谓的爱,是一种更朴实的态度:积极生活。去爱,去行动,去寄托,去反省,去剔除焦虑,去解决不安,去认识命运,去抵抗死亡。
【1】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里的“爱”,还写了_________________里的“爱”。
【2】“在法国电影里,爱是最重要的事,电影里的男人女人,不断地告诉自己和别人,要爱,要示爱,要落实爱。”其中“爱”的意思是__________,“示爱”的意思是________,“落实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爱,是一种更朴实的态度:积极生活。”作者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极的生活就是爱”你赞同这个观点吗?简要写出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检测台
故乡的芦苇(节选)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音符。我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当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会用香烟盒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季,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黄色的南瓜花。然后我们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忘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的省略号作用是____________,请你再写一句话与“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构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并写出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芦苇给“我”带来了哪些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是怎样做芦叶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了春、夏两季芦苇带给“我”的欢乐,试着想象一下到了秋季,芦苇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欢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选段中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请写出小标题。
【2】“雪中送炭”比喻________。文中的“雪中送炭”是指________。
【3】用“雪中送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夏夜,路灯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牌……
一个女子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着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一个三口人的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供儿子专用,幸亏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病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脑,他也苦脑,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么个毛病呢?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 你别出去了 元元拦阻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和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里,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也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面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皆白,成了个雪人了啦!他一下子被电住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止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谧的街心便多了一座洁白的塑像……
(1)文中“爸爸 你别出去了 元元阻挡爸爸。”一句没有标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
B.载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
C.元元开始写作业了,他又像往常一样出去了
(3)作者是怎样介绍小屋的?把文章的句子抄在下面。((2)5分)
(4)第6自然段中“爸爸不争气”的意思是:(2分)( )
A.家中地方小,爸爸没有能力为孩子买大房子。
B.爸爸患有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
C.爸爸晚饭后总到外面去,有时还要妈妈往回叫。
D.爸爸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写作的必要。
(5)“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这两个人“苦恼”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
(6)结尾是“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塑像……”中“一座洁白的塑像”在文中指什么?末尾用省略号,有什么作用?(2分)
13、阅读
作文上的红双圈
黄蓓佳
1972年的5月,我正上高二。学校里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是一篇很长的作文,题目叫“补考”。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劳动,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红双圈。”那时候,老师们批阅作文,喜欢在认为最好的词句下面画红双圈。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就是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带着红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到学校,看见了报栏里的这篇作文,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发表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既有一,何不能有二?于是,我就接着“折腾”,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拘谨——( ) 静寂——( )
偶尔——( ) 激励——( )
【2】“迫不及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挨到中午”中,“挨”的音节是(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遭受,忍受;②困难地度过(时光);③拖延。文中取第( )种解释。“挨到中午”的原因和目的是:_____________。
【4】用“——”画出描写“我”心情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我”行动的句子。
【5】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作文写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就接着‘折腾’中的‘折腾’”有什么含义?“折腾”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与理解。
空山鸟语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在早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聆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到你全身淋透后,雨过天晴,在你忧郁的心灵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中。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于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叫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歌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作者在短文中主要描写了哪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鸟名 | 鸣叫声的特点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2】短文中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请分别用“ ”和“﹏﹏﹏”各画出一句,然后写一写这样写的好处。
【3】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写一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摘抄下来,写一写你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胸怀祖国
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来。归途中,他满怀希望,预备为祖国效劳。在轮船的甲板上,他提着一只小皮箱,陷入沉思。
耶鲁大学的毕业晚会开始了,可是詹天佑并没有去参加舞会,他来到老师罗索夫人的办公室,聆听老师的临别叮咛。罗索夫人说:“我 衷心地祝贺你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接着她拿起一只小皮箱,又说:“这箱子里装着修铁路的资料,是我多年来搜集的,现在就送给你吧。希望你能利用它,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詹天佑紧紧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连声道谢。想到这里,詹天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轻轻地抚摩着这只珍贵的小皮箱,深深地怀念老师的崇高友谊。
一件屈辱的心事涌上心头。这是美国诺哈夫中学的一堂地理课,黑板上垂挂着屏幕,放着幻灯,詹天佑正在听课。屏幕上出现了铁路、火车、满载的货物、肥沃的土地。老师开始讲这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欧洲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幻灯片换了,出现的是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破车在缓缓地前进。老师说:“这样的车子、这样的速度,国家落后,人民贫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惭愧地低下了头。
下课以后,他依然坐在那里默默不语。一个美国学生走过来,对詹天佑说:“那老牛破车是哪个国家的?”詹天佑不予理睬,那个学生说:“高才生,怎么连这个也回答不出来?”詹天佑忽然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但,那是暂时的。”“哈哈哈……”在一阵哄笑中,另一个学生说:“听说大英帝国在中国修了一条铁路,可你们的皇帝却硬说那是怪物,把它拆了,扔到河里去了。”“哈哈哈……”又是一阵哄笑。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
“呜……”汽笛声打断了詹天佑的沉思。轮船靠岸了,他望着岸上同胞的亲切笑脸,兴奋地踏上祖国的土地。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暂时—(______) 傲慢—(______) 贫瘠—(______)
【2】詹天佑陷入沉思,回忆了在美国的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直线画出表现詹天佑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神态的语句。
【4】“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想象一下詹天佑当时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 ) ,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 ),(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惊恐万状
B.势不可当
C.汹涌湍急
【2】面对猝不及防的变故,人们的表现怎样?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3】对最后一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也有点慌,一时忘了船上的确切人数。
B.哈尔威船长在情急之中忘记了自己,表现了他在灾难来临之时的大无畏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C.天黑、混乱,哈尔威船长无法清点人数,六十人只是他的估计。
D.由于船上一片混乱、嘈杂,哈尔威船长情急之中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17、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1】这段话出自《________》,文中的“玄德”是( ),“孔明”是( )。
【2】在这部名著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A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B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C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请将下面三个词还原到文中A、B、C三处。
说话 逛 睡醒
A._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_
【2】下列四种动植物中,文段没有描写的是( )
A.蜻蜓
B.蝴蝶
C.黄瓜
D.倭瓜
【3】文段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是( )
A.随意。
B.自由。
C.美丽。
D.明亮。
19、课外阅读
故乡红叶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_____________
【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试着写一写:“故乡红叶”在文中象征着什么?(2)试着分析文中“父亲”这个形象。
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
(2)他对沃克医生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
21、(仿写)你从第一个盲盒中开出了三个字,要求你从中选择一个,仿照下面的例句进行造句。
甜 静 辣
例句:冷——雪后的天多冷啊,蛇冷得身体僵硬,猫冷得躲在窝里不愿出来,鸟冷得不知如何是好。
造句:______________
2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那一次,我 》
提示:回首往事,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高兴;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感动;那一次,你长大了;那一次,你重新振作……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件事,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要求:1.补全题目。2.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3.不少于4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