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的镌刻在铜器上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能说会道:
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说法比较得体的一项是( )
A. 同学小强被自行车撞伤,你打电话给他妈妈通报情况说:“阿姨,不好啦,小强出车祸了!
B. 当你排队买票时,有人插队时,你说:“喂,别插队,自觉点。”
C. 你期中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同学们夸奖你,你说:“过奖了,我有天赋嘛!”
D. 当你的同桌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好吧,咱们共同来研究研究。”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一种家禽。
B.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照样子写词语。
令出如山(含比喻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惟妙惟肖(ABAC 式)__________、 __________
街头巷尾(含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5、辨字组词。
弦________ 窃________ 扭________ 轧________ 剃________
眩________ 窈________ 纽________ 扎________ 涕________
6、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A.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乌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B.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两段话都写到了外祖父哭,第一次哭是因为______,第二次哭是因为_______,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_____的感情。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这段话写了“我”碰墨梅图前后外祖父的不同表现,以前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次却_______,这样写运用了_______手法,表现了外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A.已有许久,未曾去关心蝉声。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喊声,听朋友附在耳旁,低低哑哑的窃窃私语声……
B.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一跳。我整个心思都被吸了过去,就像铁砂冲向磁铁那样。
这两段话主要是写蝉声,可是作者在写蝉声之前为什么要先写自己听到了许多其他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魏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
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B.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上面两个语句在表达上都有什么特点?请以第一句为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仿照A句的表达特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知音乐园。(写出加点字变调后的读音)
(1)小扣柴扉久不开( )
(2)春色满园关不住( )
(3)不要人夸颜色好( )
(4)春风不度玉门关( )
8、根据提示的情节,写出相应的人物。
(1)倒拔垂杨柳——______________
(2)大闹天宫——______________
(3)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
(4)进大观园——______________
(5)雪夜上梁山——______________
(6)望梅止渴——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想象可以走多远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他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块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当然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他常会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外一种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这个孩子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进行想象。
父亲没有批评他,只是暗中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在说谎。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造的硬币。”孩子的姐姐拿过来看,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把孩子叫过来,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孩子父亲的“怂恿”行为,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满口大话的虚伪的人。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名字叫达尔文▪严。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1】解释词语。
(1)价值连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当老师和同学们说达尔文“说谎”时,达尔文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3】短文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说明达尔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短文说明了大胆想象的重要性。 ( )
(2)短文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 ( )
(3)短文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相同。 ( )
【5】你喜欢短文中的父亲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本梳理。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鹆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小胖子是怎么摔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嘎子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走马观花的含义并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水渐渐窜上来,(放纵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 拖)出一个小伙子,(骂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呼喊)。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
【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3】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请你仿写一句。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老支书要喊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西藏
①祖国的西藏,山河壮丽,资源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②西藏是个高原,那里有无数的高山,珠穆朗玛峰海拔近九千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③高原上的天空经常透蓝透蓝的。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得十分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异常精致的蓝缎子。看上去,它好像离你很远,怎么也不能接近,又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
④高原上( )有许多高山,( )有好些湖泊。有的湖大得像海一样,一眼望不到边。近处,挨着湖的是墨绿色的密密的丛林;远处,连着天的是终年不化的皑皑的雪峰。这些一块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⑤西藏高原森林资源丰富。据估计,光是茂密的地方的森林就有55万亩。森林里的大树很多,有的直径达3米。用这么粗的树干做成独木船,一条船就可以载三四十人。
⑥高原的物产,有珍贵的毛皮;有熊掌、鹿脯等稀有食品;还有雪莲、鹿茸等珍贵药材。
⑦西藏的地下矿藏,煤、铁、铅、盐……源源不断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人民的生活中。
⑧高原上有广阔的草原,如云的羊群在绿茵茵的草原上游动,丰盛的牧草哺育着成片的牛羊和马群。高原上还有土壤肥沃的平原,青稞熟了,人们跳起欢乐的舞蹈,喜庆丰收。
⑨西藏人民是勇敢、勤劳的人民。他们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伟大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打扮自己的家乡,使它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1】这样的词我能仿写两个。
源源不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④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5】文中画“ ”的句子,把 比作 ,写出了羊群 的特点。
【6】短文中②~④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⑧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文段选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州”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3】读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你认同这种读书方式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话说端午》,回答问题。
话说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舟、食粽子是普遍习俗。就拿划龙舟来说吧,它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考古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先民就利用独木舟在近海进行捕捞活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祭祀的节日,也有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后因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下列关于端午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B.端午节的习俗全国各地仅有划龙舟、食粽子。
C.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D.端午节自2008年开始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第二自然段中举“百越地区的部族举行祭祀”和“纪念屈原”等例子是为了说明( )
A.端午节的习俗很多 B.各地庆祝端午节的方法不同
C.端午节起源于中国 D.端午节成为世界非遗的节日
【3】许多传统节日在历代文人笔下被反复歌咏,下列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4】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左右”一词能否删去?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 )的瑞士莱蒙湖上,在(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的大海中,在( )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离乡背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妙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巍峨雄奇 B.碧波万顷 C.风光旖旎 D.平沙无垠
【3】这段文字中,作者写了自己见过瑞士莱蒙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月亮,但作者最爱的还是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顽劣( ) 力倦神疲( )
【2】这段话写了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写出了它们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从画横线的句子你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画曲线的句子是对石猴语言的描写。通过语言来写人物性格,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
【6】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话对猴子的( )进行了传神的描写。
A.表情
B.外貌
C.动作
【8】下面是关于这段话意思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
B.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C.众猴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弄得力倦神疲。
17、课内阅读。
饿了,也得(dé děi)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kān kàn)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zào zhào)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
【2】“不可靠”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奇怪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望月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
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
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请在文中方格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2】按照要求填空。
①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会想到这些描写月亮、月光的词语(写出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会想到这些与月亮、月光相关的诗句(写出1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在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①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____
②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____
③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____
④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____
【2】从文中找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这句话运用了______描写手法,写出了晚霞五颜六色的美。
【4】试着用简练的话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我又不少你酒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⑴这学期,我校开展了“我为他人添欢乐”的热潮。(修改病句)
⑵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缩句)
⑶明天下午你不来。 明天下午我们照样去演出。(加上关联词并成一句话)
⑷默写刘禹锡的《浪淘沙》。
, 。
, 。
22、 句子创作室。(按要求写句子)
(1)窗外闪过白杨树的身影。(扩句,不少于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起人们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劣的气候条件阻止不了施工人员前进的步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练笔。
请你从本课学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