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漳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把麻搓成线)。

    B.稚子(幼小的孩子)金盆脱晓冰。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口腔)信口吹。

    D.童孙未解供耕织,也(靠近)桑阴学种瓜。

  •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一样的一组是(     

    A.吾盾之   坚固)

    B.问其##dot##故 (事故)

    C.弗能 (应答)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拣四 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着一面旗

    B.花落 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做两截

    C.抱头鼠 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D.晴天雳 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下来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写出下面人物的描写方法。

    1.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______

    2.他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______

    3.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______

    4.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我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心顶凉到了脚尖。______

    5.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______

  • 5、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1.四月的冰河——_______________ 2.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_____

    3.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照旧(舅)

    5._______________——无(吴)用 6.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___

  • 6、课文内容回顾。

    1.《猴王出世》是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中的一个片段,文中石猴因敢于________________,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景阳冈》节选自我国古典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课文是按照“喝酒→________________→下冈”的顺序记叙的,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草船借箭》一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周瑜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红楼春趣》描写了________里众人________的情景,宝玉放的是________风筝,探春放的是____________风筝,宝钗放的是________________风筝,宝琴放的是________________风筝,表现了众人放风筝的趣味。

    5.人闲________________春山空。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__

  • 7、词语综合运用。

    (1)把有关“虎”的成语和俗语补充完整。

    ______  虎______ 

    ______  明知山有虎,_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成语或俗语填空。

    看到庙门上的榜文,_________的武松才知道前面是真正的_________。可是,他毫不退缩,毅然选择了上冈,真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

  • 8、善解词意。(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   我想和你们一样

    她叫蒂娜,是我的学生,她的脸上总是带着明亮的微笑。这样的微笑出现在她的脸上是很不寻常的,由于大脑麻痹而产生的肌肉僵硬,蒂娜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同学时常看到她扶着助步架艰难地在学校拥挤的走廊上挪动。

    那天,我布置了不少作业,其中一项是背诵一首题为《不要放弃》的三节诗。我只为这项作业定了10分,我猜想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去背诵它。在我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布置只值10分的家庭作业,我多半会自动放弃。好奇心让我想测试一下,看到底有多少同学背了诗,看今天的学生是不是也像当年的我。

    到了检查作业的那天,我走进教室,一抬头,看见了蒂娜,她脸上的微笑与平日有些不一样,仿佛多了一份担心。

    “不必担心,蒂娜,”我在心里说,“它只值10分。”翻着花名册,我让学生们依次站起来背诵。果然被我料到了,他们一个个都背不出这首诗。“对不起,克劳斯先生。”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有一个居然不小心把心声说了出来:“就10分嘛!”我真有点哭笑不得,于是半开玩笑地宣布,下一个不能完整地背出这首诗的学生必须趴在地板上做三个俯卧撑。这是我从我的体育老师那里学到的惩罚手段。

    意外的是,下一个学生是蒂娜。蒂娜一字一字地开始费力地背诵起来,她在第一个小节的末尾犯了个错误。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她就费力地走到讲台上,随即把助步架扔在一边,伏在地板上开始做俯卧撑,我震惊极了,几乎想说:“蒂娜,我只是说着玩的!”可又觉得不妥当,犹豫间,她已经扶着助步架,重新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继续她的背诵。她完整地背完了这首三节诗。

    她背完之后,一个同学仿佛从震惊中苏醒过来似的,有点迷糊地问她:“蒂娜,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这项作业才10分!”

    蒂娜一字一顿地说:“因为我想和你们一样——做一个正常人。”

    那天,蒂娜得到了属于她的10分。同时,她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喜爱和尊重。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如出一辙:__________________

    妥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然知道大多数学生不会背诵这首诗,“我”为什么还要布置这道作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式?

    (1)“不必担心,蒂娜,”我在心里说,“它只值10分。”___________

    (2)她就费力地走到讲台上,随即把助步架扔在一边,伏在地板上开始做俯卧撑。___________

    (3)她叫蒂娜,是我的学生,她的脸上总是带着明亮的微笑。___________

    (4)蒂娜一字一顿地说:“因为我想和你们一样——做一个正常人。”___________

    4“我震惊极了,几乎想说:‘蒂娜,我只是说着玩儿的!可又觉得不妥当。”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觉得那样说不妥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蒂娜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理解

    魂飞陷阱

    在我们山区,每逢暑假,小孩子都要帮大人干点活儿,这不,我的好朋友志辉来约我了,我立刻带上竹篮、铲子,和他顺着蜿蜒小道上山掘笋。

    钻进竹林,真好玩啊!一缕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竹叶缝隙中穿过,投影在地上就像一串串鸡蛋。黄莺在枝头排练节目,溪水在岩石上叮叮咚咚地弹着琵琶。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竹叶,踩上去像弹簧床。我兴奋得像一只撒欢儿的羊羔,举着铲子四处蹦跳。刚跑了没几步,忽然脚下踩了个空,我一个鲤鱼打挺,双手随惯性向后一甩,铲子正巧插进坑洞边的土中。我抓紧铲柄,双脚悬空,低头一看,惊叫一声:“妈呀,陷阱!”洞底的竹扦子插得就像成年人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树叶簌簌往下掉,一股寒气直逼心头。我吓得拼命大叫:“救命,救命啊!”志辉正低头掘笋,突然听见惊叫却不见了我的人影,他慌忙奔过来,俯身一看,发现我正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刻,便“啊”的一声跳起来,逃走了。

    求生的本能支撑着我。我腾出一只手想抓住坑洞边的草藤,不料刚一动,铲子边的泥块便噼噼啪啪地落下来,我不敢再动了,只好用脚踩着粗糙的洞边,以减轻手臂的承受力。竹林中,余晖消失了,山谷中回荡着我的惨叫。我低头望一望陷阱,一支支竹扦子就像猛兽的獠牙,似乎在颤动、在呐喊:“掉下来呀!快掉下来呀!让你变成一个马蜂窝!”偏偏我的脑中又闪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要是真的掉下来一只野兽,那还得了!我吓得更是浑身酥软。这时,一个幽幽的声音从半空中传来,我的身子也飘飘然飞出了洞口。“啊!你不是小山子吗?三年来怎么一点儿也没长高呀?”小山子叹了口气说:“我还能长高吗?三年前的今天我不幸掉进陷阱,竹扦子戳进我的肺,妈妈不忍心拔出竹扦子,在送我去医院的路上,我就……不想三年之后,陷阱边还没插警告牌……”说着,他就来抓我的手,我害怕得大声叫起来:“我不要死!我不去!……”

    “兰心,别怕,大叔来救你了!”啊!是志辉的爸爸。他探进来半截身子,抓住我的手,洞口外的志辉和爷爷拽着他的双脚,大家像猴子捞月般地把我拖了上来。

    “好危险哪!这孩子竟然没事,真是命大!”来看我的邻居都这样说。爸爸说:“劫后余生,这是不可多得的生活体验,也是你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1“我”和志辉去竹林干什么?(  )

    A.看羊羔 B.掘笋

    C.玩耍 D.赏景

    2“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

    A.小山子遇险的时刻。

    B.脑中闪过可怕念头的时刻。

    C.志辉正低头掘笋的时刻。

    D.“我”掉进陷阱的时刻。

    3画“﹏﹏”的句子,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我”害怕到极点的心理?(  )

    A.联想 B.对比 C.比喻 D.排比

    4有人说,第二自然段描写竹林美的句子跟文章主题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再见了,亲人(节选)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_______着全村妇女,_______着打糕,_______着炮火,_______过硝烟,_______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根据原文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是您________着全村妇女,________着打糕,________着炮火,________过硝烟,________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2)“雪中送炭”一词中,“雪”在选文中指的是________,“炭”指的是________。这个成语的喻义是________。

    (3)以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朝鲜阿妈妮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深情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2、阅读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写出描写孩子“气极了”以后追赶猴子时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能说明当时情况危急的句子。

    3想象一下,当孩子获救后,大家会怎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船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③“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

    ④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

    【1】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合适的人物内心情感。

    A.心疼、担忧       B.讽刺、不屑       C.伤心、哀痛       D.吃惊、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上面句子的写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选择一种情景写一写。

    着急地寻找               愿望实现             被人误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

    __________

    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也许已经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些(影响 反应)

    那年,我9岁。一日,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门铃响了,爸爸开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地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   压制)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了一团,就连头发,也都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竟然 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觉到了一阵掌风而已。

    邻居以(责怪 责问)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啊,原来我几乎把父亲的手指夹断!

    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小童,我所关心、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来打我。

    父亲不会。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   随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有什么理由打他呢?”

    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 启发):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谢谢你,爸爸!

    1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开头的横线上。

    2用“/”画去文中括号里搭配不合适的词语。

    3父亲扬起手却没有打“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看法?写几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清丽迷人的阿里山

    提起阿里山,我就不禁想起台湾民歌《高山青》。我一直喜欢这首歌:“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我喜欢它单纯得犹如真理。

    “高山青,涧水蓝”,这是比喻,然后单刀直入地道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因为喜欢这首歌,所以很早对阿里山有了憧憬。于是又知道阿里山是花的海洋、林的世界、云的家乡。花的海洋是要在春天才能看得到的,当春神在阿里山迈开她的脚步,足迹所到,便是遍山盛开的樱花。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天, 所以“花的海洋”是错过了。至于“林的世界”,原来台湾因为山多,所以森林也多,岛上森林覆盖面积曾一度达三分之二——现在仍达到52 ,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省。阿里山因为山势平缓,树木更显茂盛,所以便有“林的世界”的盛誉。在我们上山途中,两边一律是森林,而且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森林带。换句话说,就是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在阿里山山脚,是热带林区, 有龙眼树、姜花丛等;山腰是温带林区,有竹林、杉林等;到了近山顶的地方,则有柳杉、红桧,甚至有寒带的针叶类的植物。在同一座山而囊括了全球各气候带的植物,这自然很难得,起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此山必须坐落在热带地区,这样山脚才可能有热带植物;其次,此山必须够高,这样才可能有寒带植物。这两者阿里山都具备了,因此变成了植物研究者的乐土。山上辟有研究植物的林区,专供有关人士进行研究之用。

    阿里山的森林虽有不同气候的差别,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律郁郁葱葱。极目望去,阿里山的峰峦,无论高低远近,全是静止而又汹涌的绿,广阔而又深厚的绿,活跃而又执著的绿。

    1本文中重点介绍了  

    A.阿里山的水 B.阿里山的森林 C.阿里山的热带植物

    2下列对阿里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里山的姑娘像水一样,少年和山一样壮。

    B.阿里山是花的海洋,林的世界,云的家乡。

    C.阿里山是地中海气候,早晚温差大。

    D.阿里山的山很绿。

    3下面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什么用法?请选择。

    A.直接引用 B.特殊含义 C.突出强调 D.特定称谓

    4怎样理解“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着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_____

    第二自然段:_____

    第三自然段:_____

  • 16、微群阅读

    甲:有一天,大约是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账。

    乙: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品析句子:甲、乙两个片段都运用了________描写,此外,乙片段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

    2品析句子:甲片段中的两处细节描写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3分析判断:对乙片段中画线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心里默默地责备叔叔于勒,认为这个叔叔不可原谅。

    B.“我”对叔叔于勒充满同情心,但碍于父母关系,不敢上前相认。

    C.“我”虽然知道这个水手就是自己的亲叔叔,但因他穷困潦倒,故不想相认。

    4从甲片段中我知道了孔乙己没有来喝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乙片段中母亲对叔叔于勒的称呼除了用“那人”以外,还用了“________”“________”。这些称呼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 1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静  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 果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  坚定)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给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语段②是对人物________ 的描写。语段⑦是对人物________的描写。

    3这位“病人”是_________ ,被沃克医生誉为___________

    4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句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 ________________

    5你从作者对沃克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表现和他忍不住对病人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病人在手术中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空城计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搬运粮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二十个军士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纶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麈(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军,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中了他的计。”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此,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山北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

    1联系上下文,猜测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见了如此模样_________________

    众官无不惊奇_________________

    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_________________

    岂不被司马懿捉住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你仔细揣摩他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两次“笑”的不同之处。

    (1)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城计”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你试着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丰碑(节选)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1用最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

    3将军刚刚发现冻死的老战士时,他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当他得知这个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

    请想象此刻将军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哪些句子体现了环境的恶劣,请用﹏﹏﹏﹏﹏画下来。

    5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

    6文中的老战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以“八月,天多热啊!”作为开头,再写一句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八月,天多热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蹦来蹦。(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   

    (2)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改句子(5分)

    (1)这个笑容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民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扩句提示:来自哪的?怎样走进?什么样的大会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黛玉连忙起身接见(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把墙刷得又白又匀很不容易(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只蜘蛛在墙角荡来荡去(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请以难忘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生动。(3)有真情实感。(4)语句通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