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盂兰会,呼兰河放河灯了,下列( )不是呼兰河放的河灯。
A.白菜灯
B.西瓜灯
C.南瓜灯
D.莲花灯
2、下列情境中,人物言行较为得体的一项是( )
A.我用力拍打朋友小洁家的大门,大叫道:“我来玩了!快给我开门!”
B.小林走到黎老师跟前,轻声地说:“黎老师,我想请您帮个忙,可以吗?”
C.饭店中,陈明发现自己面前没有碗筷,他对服务员说:“喂,快去给我拿碗筷。”
D.开会时,杨亮掏出一个玩具小喇叭,用力捏了一下,把周围同学吓了一跳。
3、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思乡之情 B.吾欲之南海 C.置之度外
4、我是拼写小能手。
雨水顺着máo yán( )淅淅沥沥地流下,把墙边的chú tou( )冲洗得干干净净,jī lónɡ( )里的几只鸡已成了真正的落汤鸡。门外,mù tónɡ( )披着suō yī( )剥着lián peng( )不紧不慢地走了回来。
5、给多音字注音,再组词。
乘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盛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丧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回顾本课生字词,写出下面词语。
pái huái yān bō hào miǎo gōu huǒ méng dòng chéng chè
( ) ( ) ( ) ( ) ( )
yǐ nǐ ruì shì wàn qǐng diǎn zhuì
( ) ( ) ( ) ( )
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动词。
(_____)脂粉 (_____)药末 (_____)戒指 (_____)胡琴 (_____)耳朵 (_____)比赛
(_____)算盘 (_____)螺丝 (_____)地图 (_____)枪机 (_____)电话 (_____)纽扣
8、课文拾贝。
(1)从本学期学习的古诗文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从杨万里笔下的“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中找寻到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从雷震笔下的“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我们找寻到享受着童年美好时光的孩子;从范成大笔下的“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们找寻到孩童和父母学着做农活儿的身影;课文《杨氏之子》闪烁着儿童的智慧,我们从“未闻________”中找寻到了孩子语言的机智幽默。
(2)在本学期的读书之旅中,我认识了________的刘伯承、________的诸葛亮、________的祥子。我随着课一起游览了________的荷兰,乘坐________欣赏了威尼斯的动静之美。《自相矛盾》告诉了我们________。《田忌赛马》让我懂得了________。
(3)读名著经典,品百味人生。读《西游记》时,我认识了________的孙悟空;我在《三国演义》中读了故事________,领略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9、阅读理解
魂飞陷阱
在我们山区,每逢暑假,小孩子都要帮大人干点活儿,这不,我的好朋友志辉来约我了,我立刻带上竹篮、铲子,和他顺着蜿蜒小道上山掘笋。
钻进竹林,真好玩啊!一缕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竹叶缝隙中穿过,投影在地上就像一串串鸡蛋。黄莺在枝头排练节目,溪水在岩石上叮叮咚咚地弹着琵琶。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竹叶,踩上去像弹簧床。我兴奋得像一只撒欢儿的羊羔,举着铲子四处蹦跳。刚跑了没几步,忽然脚下踩了个空,我一个鲤鱼打挺,双手随惯性向后一甩,铲子正巧插进坑洞边的土中。我抓紧铲柄,双脚悬空,低头一看,惊叫一声:“妈呀,陷阱!”洞底的竹扦子插得就像成年人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树叶簌簌往下掉,一股寒气直逼心头。我吓得拼命大叫:“救命,救命啊!”志辉正低头掘笋,突然听见惊叫却不见了我的人影,他慌忙奔过来,俯身一看,发现我正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刻,便“啊”的一声跳起来,逃走了。
求生的本能支撑着我。我腾出一只手想抓住坑洞边的草藤,不料刚一动,铲子边的泥块便噼噼啪啪地落下来,我不敢再动了,只好用脚踩着粗糙的洞边,以减轻手臂的承受力。竹林中,余晖消失了,山谷中回荡着我的惨叫。我低头望一望陷阱,一支支竹扦子就像猛兽的獠牙,似乎在颤动、在呐喊:“掉下来呀!快掉下来呀!让你变成一个马蜂窝!”偏偏我的脑中又闪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要是真的掉下来一只野兽,那还得了!我吓得更是浑身酥软。这时,一个幽幽的声音从半空中传来,我的身子也飘飘然飞出了洞口。“啊!你不是小山子吗?三年来怎么一点儿也没长高呀?”小山子叹了口气说:“我还能长高吗?三年前的今天我不幸掉进陷阱,竹扦子戳进我的肺,妈妈不忍心拔出竹扦子,在送我去医院的路上,我就……不想三年之后,陷阱边还没插警告牌……”说着,他就来抓我的手,我害怕得大声叫起来:“我不要死!我不去!……”
“兰心,别怕,大叔来救你了!”啊!是志辉的爸爸。他探进来半截身子,抓住我的手,洞口外的志辉和爷爷拽着他的双脚,大家像猴子捞月般地把我拖了上来。
“好危险哪!这孩子竟然没事,真是命大!”来看我的邻居都这样说。爸爸说:“劫后余生,这是不可多得的生活体验,也是你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1】“我”和志辉去竹林干什么?( )
A.看羊羔 B.掘笋
C.玩耍 D.赏景
【2】“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
A.小山子遇险的时刻。
B.脑中闪过可怕念头的时刻。
C.志辉正低头掘笋的时刻。
D.“我”掉进陷阱的时刻。
【3】画“﹏﹏”的句子,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我”害怕到极点的心理?( )
A.联想 B.对比 C.比喻 D.排比
【4】有人说,第二自然段描写竹林美的句子跟文章主题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______”标出。
【2】“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雄鹰: _______________。
风景: _______________。
灵魂: 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行文线索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梨、杨、柳四种树;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写法,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和杨开慧是1920年在北京结婚的。
自结婚以来,毛泽东和杨开慧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其间也有过短时的分离,但很快又聚到一起。但这次却不同了,毛泽东深知兵凶战危的道理,再说依目前的敌我力量对比看,以后的斗争必然是异常曲折、复杂、激烈。此一走,还能否和杨开慧再见上面,实在是一件很难预料的事。毛泽东一想至此,心里非常难过,只有强忍悲痛安慰杨开慧:“霞,你肩上的担子也很重,要保重身体。”
二人面临生离死别,有说不尽的情话。眼看鸡叫三遍了,毛泽东拿起雨伞说:“霞,我得走了。”杨开慧开门先看看外面,见无异常动静,才招呼毛泽东出了屋。杨开慧把毛泽东送到杨家下屋的后山,毛泽东止住她:“霞,你回去吧。”杨开慧止住步,眼看着毛泽东进了松林,看不见了,オ回到屋里来。二人万没想到,此一别却成永诀。
1931年春,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立即采取对策,领导红军跳出外线,开始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当部队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毛泽东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共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昨日在长沙被处决”。
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但是,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反“围剿”的关健时刻,作为一个历史巨人,他暂时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在一边,全身心投到指挥第二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不久,第二次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红军也回到驻地休整。只有到这时,毛泽东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爱妻。他要警卫员找来笔墨,给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对杨开慧的死表示无限的怀念和追思,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碑文:“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1】为什么毛泽东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到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是从何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碑文结尾,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答题
任弼时同志的整个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他是很喜欢打靶的。有一次,他住在陕北的一个乡村里,让警卫员给他(创造、制造)一个靶子。警卫员在老乡家里找到了一张芦苇席,做成一个靶子。他问清芦苇席的来历后,马上叫警卫员送回去,他说:“我们不能随便用老乡的一点东西。”他在北京养病时,常到景山散步,他的身体不宜走远路,警卫员建议从一个较近的小门进去。这个小门前面横着一条铁丝,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他(反对、拒绝)了这个善意的建议,说:“这是园里的制度,我们不能违反。如果(必须、需要)这样做,也得和人家商量,得到(答应、同意)。”去年,任弼时同志的妹妹从湖南到北京来看他,临走的时候,请他写一封信给湖南省委,给他丈夫介绍一个工作。他觉得这样做不合乎组织原则,断然拒绝了。
①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
②用“//”给这段话分层,层次间是( )关系。
③这段话写任弼时同志的( )件事。写出每件事的大意。
④写出中心句。
13、【我来学范文】阅读范文,完成练习。
做人当学落花生
——读《落花生》有感
①读完《落花生》这篇短小精致的散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文章记叙了作者一家人种花生、过花生收获节的往事。其中,父亲借谈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孩子们做人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父亲说,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将果实高挂枝头,而是将自己深埋进地里,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花生是谦逊、踏实的,它虽然对人们大有用处,却从不显露出来。我对文中父亲的这番话感触很深,因为它让我想到了自己。上学期,我参加市语文竞赛获得了第一名,从那之后,我便骄傲自满起来,觉得语文学起来太容易了。于是,上课经常走神,课后的讨论活动也不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得也马马虎虎。结果,期末考试时,我的语文成绩排名从第二名降到了第十名,我简直惭愧极了!我真应该好好学习花生这种谦逊、踏实的品格。
③“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就像文中的父亲所说,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价钱也便宜,可用处多多,既可食用,又可榨油,不是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反观社会上有些人,虽然外表很体面,却往往缺乏与外表相匹配的美德。有一次,我看见一群衣着时髦的青年在街心花园聚会,他们一边高声畅谈着人生和理想,一边把果皮、烟头、饮料瓶扔得满地都是。辛勤工作的环卫人员上前劝阻,反被他们嘲讽:“如果我们不扔垃圾,你早就失业啦!”这两幕情景相比,文中父亲的话确实发人深省: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④《落花生》记的是寻常之物,语言平淡如水,讲的却是人人都该懂得的道理。我也要学习花生的可贵品格,做个质朴无华的,真正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1】例文运用“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展开。先概括了所读作品《_________》的大致内容,介绍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是__________;再从___________这个角度来写阅读感想;最后写___________,点明主题,首尾呼应。
【2】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落花生的_______之情。
【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概述《落花生》一文的内容,第②、③段清楚、具体地写读后感想,详略得当。
B.第②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想,有真情实感;第③段联系社会实际论述观点,有说服力。
C.本文写感想的部分用了先叙后议的写法,由物及人,把感想写得既深且透。
D.文章题目采用主副标题,用主标题突出了全文主旨,更能吸引读者。
14、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 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 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免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是我的左耳朵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 我不愿把这些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旱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 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的老师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夫人,同时用右手紧紧捂着耳朵,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 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关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1、画去下列词语中划线字错误的读音。
模(mó mú)样 厌恶(è wù) 裂唇(chún cún)
气恼(nǎo lǎo) 畸(qí jī)形 一束(shù sù)
2、“聪”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 )画。“聪”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听觉;② 听觉灵敏;③聪明。“左耳先天失聪”的“聪”应取第( )种解释。2-1-c-n-j-y
3、用近义词解释下列词。
抚慰( ) 讥嘲( ) 气恼( ) 缘故( )
4、为本文选择一个准确的中心思想,在后面的括号里画勾。
A.赞扬了教师伦纳德夫人对有缺陷的学生不但不歧视,而且还加倍地关心、爱护的高尚品德。 ( )
B.赞扬了教师伦纳德夫人对有缺陷的学生不歧视,并且还用慈母般的话语,抚慰了一个残疾儿童的心灵。表达了作者对伦纳德夫人真诚的热爱、敬慕之情。( )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为什么难忘?这八个字对“我”产生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
(2)读“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什么叫做“与众不同”?“我”怎么与众不同?为什么“我”没人喜欢?
(3)耳语测验是怎么进行的?用“ ”在文中画出。
15、知识巩固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 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1】徒弟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刷子李身上真的是白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刷子李给你留下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采用什么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纪晓岚跳河
清代乾隆年间,翰(hàn)林院有一位叫纪晓岚的学士。他学识渊博,能言善辩,素以风趣机智、妙语连珠而著称。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为难纪晓岚,便问道:“纪爱卿,‘忠孝’二字怎么解释?”
纪晓岚回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即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
“这……臣遵旨!”
“你打算怎么去死?”
“跳河。”
“好,好吧!”乾隆知道纪晓岚当然不会真的去跳河,他也只不过想看看在这种情况下,他到底有什么办法免去一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开口问:“纪爱卿,你怎么没死?”
纪晓岚回答道:“别提了,臣刚才在河边碰到了屈原,他不让臣死。”
乾隆听了一愣,忙问:“此话怎讲?”
纪晓岚说:“我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走了出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纪晓岚,你这样就不对了!想当年我因为楚王是昏君,不得不投水而死。可当今皇上圣明,是谁逼你去死的?再说,你若步我后尘,非投水而死不可,你死了倒没什么,可天下的人知道了,是要对皇上说三道四的,叫皇上的脸面往哪放啊,你应该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的,你再死也不晚啊!’”
乾隆听了纪晓岚的话哈哈大笑说:“好一个如簧之舌。行了!行了!我算服了。”
【1】下面词语不能用来形容人“口才好”的一项是( )。
A.能言善辩 B.风趣机智 C.妙语连珠 D.如簧之舌
【2】读短文,做一做。
(1)中国古代对“忠孝”是怎样解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乾隆命纪晓岚马上去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纪晓岚是怎样应对皇帝的旨意的?
先是遵旨_______,然后回来说不跳河的_______:自己跳了河就会给皇上带来__________,为了皇上的好名声,自己______跳河,只好回来了。
【3】纪晓岚应对皇帝的话妙在哪里?
借用历史人物_______之口,巧妙地给乾隆皇帝出了一个______。因为乾隆皇帝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是_______,也就不会让纪晓岚再去_______了。
17、课内阅读。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相,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当胖墩我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给加点字注音。
两个人走马灯似________的转了三圈
【2】小嘎子与人摔跤的特点是________。
【3】文中的“枪”和“鞭”加引号是说明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描绘小嘎子的摔跤过程。
起初________,后来 ________。
【5】在这里,作者是通过________ 描写和________ 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6】读画线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的人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马克·吐温的故事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
“您喜欢我们这个域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
“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
“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这可太遗憾( )了!”理发师耸( )了耸肩膀,两手一推,惋( )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槽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1】在括号里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当理发师得知马克・吐温没有票后,说了什么?用“”画出来。理发师的言外之意是。
(2)马克・吐温是怎么回答的?用“﹏﹏﹏”画出来。他的言外之意是。
【3】短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这里运用了人物对话的____种表达方式,好处是____________。这启示我们,写人物对话时,不要只用一种表达方式,要____________。
【4】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他常常机智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避免了一些麻烦。请阅读下面的两个故事,想想马克・吐温会怎么说,填在横线上。
故事一: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不其然,它竟会___________,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他的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了灭蚊防蚊的工作。
故事二: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丰票时,他翻遍了每个衣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车票。刚好这个列车员认识他,于是就安慰马克·吐温说:“没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车票,那也不碍事。“!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死的车票,不然的话,我怎么知道______________呢?”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煮 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 )说(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 )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_________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________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______
【2】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2)“我”认为“煮书”是______________,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______________。
(3)“煮书”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
【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句你积累的读书名言:______________
20、百变的句子。(按要求改写句子)
1.巨浪打翻了小船。(改写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文从墨客前来茶楼对句。始终没有妙句对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湾活水千江月(给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训练场。(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团结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株团结松的树干很粗壮。(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展示台。
题目:与名著中的人物聊聊天
提示:走进名著,用心阅读名著,放飞想象,穿越时空,和书中的人物聊聊天,或聊聊自己的梦想,或谈谈未来的打算,或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作文应围绕某一话题,内容要具体,条理要清楚,语句要通顺,情感要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