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运用有误的是( )
A.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B.节囗的广场被装扮得分外美。
C.妈妈实际上是个小绵羊,总是嘴上说得厉害。
D.奶奶一辈子任劳任怨,就像老黄牛。
2、下列诗句中,描写夏天的一项是( )
A.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3、下列句子中下划线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山林瓜果飘香,葡萄紫、苹果红、鸭梨黄——让人不屑一顾。
B.武夷山风景秀丽,让人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真是无从下手。
C.周末任务真多,周记、手抄报、练习卷、读书笔记,我是应接不暇了。
D.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我好不容易跑完了800米,真是自强不息啊。
4、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而作者又写道:“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哈尔威船长真把自己忘记了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当时心里有点儿慌,一时忘了船上的准确人数。
B.这是有意地没有把自己计算在内,哈尔威船长做好了与船共存亡的准备。
C.天黑,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无法统计,六十人只是他的估计。
D.由于船上一片混乱,情急之中他真的把自己忘了。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晌午 锐力 蝙蝠 空空如也
B.河摊 照例 拂式 一丝不苟
C.规矩 趁机 窥伺 枝折花落
6、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张老师的演讲精彩极了,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 )的掌声。
(2)一阵( )的炮火摧毁了敌人的前沿阵地。
(3)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 )。
(4)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
A.剧烈 猛烈 奇观 壮观 B.激烈 剧烈 壮美 奇观
C.热烈 猛烈 壮观 奇观 D.热烈 激烈 壮观 奇观
7、下列四句话中有几句是反问句( )
①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②你是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
③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④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A.一句
B.两句
C.三句
D.四句
8、比一比,填一填
泼________ 暇________
拨________ 假________
9、课内阅读。
卜算子·咏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雪迎春到。
已是____________________,犹有______________。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1】将这首词的内容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是词的题目。
【3】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春到”交代了梅花开放的时间,也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B.作者相信“春天”就要到来了,表现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C.通过写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是为了以梅花的高尚反衬春天的美好。
【4】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梅花___________,体现出作者________的态度。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读书的毛泽东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全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的主要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重温;就是到了晚年,他对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记。他最喜爱的书籍是《资治通鉴》,据说读了十几遍,甚至很多片段能背诵下来。他也很喜欢读《红楼梦》,他说“不读五遍,不要评价《红楼梦》”。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做批注,写读书笔记以及在原书上改正错误。毛泽东读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能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他的文章大气磅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鼓舞人民的号角,打击敌人的利器。
【1】这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毛泽东最主要的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 和 来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 。
【4】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chà shà)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luǒ guǒ)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qì lì)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tuān chuān)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横线画出描写人们混乱的句子。
【3】用曲线画出描写水势凶猛的句子。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没条理,没秩序。(______)
(2)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花蕊里的蜜蜂
化君
①一场夜雨,将天空沐浴得格外澄【dēng chéng】澈、明净。
②园子里愈发清新空灵,花儿万紫千红,争奇斗艳。一只蜜蜂飞过来,落在一朵粉色喇叭花上,爬向花蕊,两条细长的后腿向上翘着,不停地抓挠,柔软而迅疾,在喇叭口边儿上一闪一闪,仿若夜空里星儿的眼睛眨呀眨的。凑近了仔细看,蜜蜂的须细细软软,在窄仄(zè)的喇叭底欢快地抓挠,样子有些好笑,却又让人不禁生出几分疼爱和怜惜。
③熠(yì)熠烁烁的腿和须忽而停下来,原来花上的蜜汁被吸干了,蜜蜂要换个位置。定是为了节省时间吧,蜜蜂仍然头朝下,倒立着往旁边爬转几下,【继续 持续】它精彩的表演。“演”字一出,心里不禁生出一种负罪感,蜜蜂那么忙碌、辛苦,哪里有工夫表演?终于将花儿上的蜜汁都吸尽了,蜜蜂从幽深、窄反的喇叭花底部爬出来,一刻不停地飞向另一朵喇叭花。
④我跟过去,掏出手机,对准花蕊里的蜜蜂,接连不断地按动拍摄键,我想把蜜蜂采蜜的每一个【时间 瞬间】都记录下来。
⑤园子里真静呀,“啪啪啪”的声音听上去震天响。我试探着将手机一点一点靠近蜜蜂,越来越近,几乎要触着喇叭沿儿上蜜蜂抓挠着的后腿了。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蜜蜂全然不知的样子。或许它是知道的,顾不得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采蜜,采蜜。
⑥蜜蜂从花蕊里爬出来时,我将手机收了起来,随蜜蜂走向另一朵喇叭花,专心看它采蜜。
⑦我在心里有节奏地数着,一,二,三……数到二十七的时候,蜜蜂直起身子开始往外爬。在这二十七秒,不,是三个二十七秒;不,是一整个上午;不,直到我看累了,离开的时候,蜜蜂从不曾歇息一下。有时花蕊被别的蜜蜂采过了,它蜻蜓点水般在花朵上落一下,接着飞向下一朵。
⑧那片喇叭花田一朵一朵都被飞遍了、采尽了时,我抬脚离开,蜜蜂扇动起翅膀飞向路那边的一朵黄色小花。小黄花的茎【jīng jìng】太过细软,才被蜜蜂触碰着便朝地面弯下去,幸亏蜜蜂机灵,腾地飞起来,飞向前面的花丛去了。
⑨蜜蜂那么小,那么弱,却一直不停地忙碌,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采蜜,采蜜。
(节选自《新青年》2018年第12期)
【1】用“√”在文中【 】里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和恰当的词语。
【2】第⑧自然段中加点的“腾”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
【3】给画“ ”的部分换种说法,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文中的句子与改写后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的部分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蜜蜂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看新闻读感受
近日,山东青岛市政府发布的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提出,“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适当惩戒”。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
“教育惩戒”在法规中首次提出,其意义不止于“教育惩戒权”的回归,更重要的是,“惩戒”的郑重提出,意味着惩戒与体罚将会有法律意义上的界,正当的惩戒将得到保护。长期国学校教育的“能否惩戒学生”的难题,将因此化解为有操作性的“如何惩戒学生”。期待青岛地方性规章的“教育惩”树立标杆,让“赏识教育为主,惩戒教育为辅”从理想照进现实。(原载于“光明网”)
【1】这则新闻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神奇的机器
机器人是具有一定智能的机器,它能模仿人的眼、耳、口、鼻、手等器官,按照人的指令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世界上最早的实用机器人叫尤尼梅特,又叫“万能生产者”,是美国人在1961年研制成功的。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机器人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生”了。在茫茫宇宙,机器人作为人类航天活动的先驱,第一个登上月球,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继而又飞上火星,探测火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迹象存在。从此,机人在太空中游弋(yì)翱翔,大显身手。
在浩瀚的海洋,机器人寻宝藏、擒油龙,驰鹏万里,上下求索,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生力军。
在工厂,机器人有着极为广阔的用武之地。电焊、油漆、电视装配、飞机钻孔、采煤、搬运,到处都有它们勤劳的身影。
在农村,机器人种植庄稼、灌溉田地、植树造林、采摘水果、挤牛奶、剪羊毛、喂牲高……它们披星戴月,耕云播雨,成为第一代“铁农民”。
机器人还走向社会,加入人群。它们才华横溢,机灵精巧,能歌善舞,能说会道。有的成为棋坛怪杰、书画大师、体育能人,有的成为医学博士、手术专家、护士小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将越来越多地走向太空,走向社会,走进家庭,来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助手。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显身手:_______
才华横溢:_______
【2】什么是“机器人”?在文中用“——”画出来。
【3】“擒油龙”的意思是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这段话中,把有语病的句子抄下来,并用修改符号修改。
夏天的夜晚,景色十分谜人。带我到人民公园散步。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谈着。晚风习习,湖面宁静得像一面大镜子。镜中倒映着岸边的亭子和垂柳,圆月洒下银色的光芒。人民公园多么漂亮、多么美观啊!
17、修改病句。
(1)《中彩那天》这篇课文写得太迷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教导使我终身受到教育和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下面这段话。(共5处)
五月份,我们四年级学生集体阅读了党史故事,并组成了一只只队伍,进入到社区、公园、长辈家里等地点,开展了一次党史宣传活动。宣讲过程中,大家不仅讲得枯燥无味,还分享了自己从伟大人物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和品质。另外,我们还一起阅读了“敬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了解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党史人物。每周升旗仪式上,教师也会给我们讲一讲伟大人物身上从前有趣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中成长。想想你学会的哪样本领让你最有成就感,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再把学做这件事的经过、感受与同学分享。
题目:我学会了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要写出真情实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