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选择。
下列选项中,语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同伴称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小明被评为“孝心少年”,颁奖词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新兵招募宣传文案中用“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来号召青年参军。
D.小马荣获“最佳辩手”,颁奖词中写道:“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赞其出色辩才。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若臧武仲之知 B.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C.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D.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作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是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要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就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为:宜居、利居、乐居,这三者是横向关系,没有纵向的层级之分。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轻视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观的口吻表现了李白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并表露出了他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3)《大学之道》中认为从贵为天子到庶民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阐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论语·述而》孔子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正确的心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湘夫人》中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质疑语气的话批评秦统治者不顾念百姓而疯狂掠夺大肆挥霍。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作者在楼上听风,思考“________”;最后一句“________”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绪。
7、名篇名句默写。
(1)《小石潭记》写了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的美景,但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广阔无垠、烟波浩渺的江面,《诗经》中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句子,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亦有此意。
(3)《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发出“___________”的反问,暴露出其见识短浅,而庄子用行路备粮的生活常理论述后用“____________”的感叹嘲讽蜩与学鸠的见识。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感到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6)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树林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孤寂凄凉,便觉时光难捱。而她在《醉花阴》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袅袅香烟、阴沉天色,写因愁而怨天长,与此极为类似。
(3)在庄子的《逍遥游》里,当蜩与学鸠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对大鹏鸟极尽嘲笑,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起飞和停止的样子,以此证明飞翔一点儿也不难,根本无需刻意准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_________,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3)把吴钩看了,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5)俶而远逝,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6)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是诗人少时好友,曾与诗人同在京城宴饮为乐,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三折肱: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此诗时和友人山水相隔,书信不通,开篇流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黄几复家徒四壁,既体现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精力和心思不在经营个人生活。
C.颈联作者用“三折肱”的典故,称赞朋友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
D.尾联作者因思念友人而头发花白,表达对友人仕宦生涯及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
【2】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评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为“奇语”,请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①,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②,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③,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④,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⑤,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⑥,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⑦,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⑧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⑨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①方丈:一丈见方。②尘泥渗(shèn)漉(lù):(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③修葺:修缮、修理,修补。④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⑤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⑥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⑦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⑧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⑨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B.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C.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D.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般的声响。
B.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父亲的母亲)。在称谓前加“先”表已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者。下文的“先妣”指去世的父亲。
C.闺:原指上圆下方小门,旧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
D.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指女子出嫁。下文的“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雨而又阴暗的情景,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幽静美好做铺垫。从行文看,文章末尾两段是后来补写的。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C.第二段写作者亲身经历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姐姐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用手指敲门问饥问寒的情景。
D.本文选取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00年前,《新青年》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诞生了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斗争的“五四”精神。
40年前,《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词写道:“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展现了08年代新青年改革开放初期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唤醒了青年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
材料二:近年来,既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样的谆谆告诫,也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之类的喃喃追问;与此同时,“佛系青年”(不思进取、甘于安逸的年轻人)、“积极废人”(喜欢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年轻人)、“空巢青年”(独居异乡、情感孤独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被物质欲望裹挟、入不敷出的年轻人)等青年“人设”热词也在年轻人中间火爆传播。
今天的青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既应是参与者,也应是推动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
请在有机整合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