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年十一月下旬, ①三滴寒雨两阵狂风,树们②齐刷刷地萧瑟了,满眼只剩下一根根秃扫帚似的光杈杈,倒插在白茫茫的大地上。③一个例外,就是柿树。④它们曾经肥厚碧绿的大叶子⑤已然飘落,但光秃秃的细枝上,却⑥挂着一些歌灯笼一样的红柿子。
A. 刚 便 只有 / 也 仍旧
B. 仅 都 仅仅 即使 早就 /
C. 只 就 唯有 虽然 / 仍然
D. / 已 似乎 尽管 早 照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年年初,我市受冷空气影响,出现了大幅降温天气,最低温度突破零下三十度,街上的人们个个噤若寒蝉。
B. 哈三中严抓学校常规管理,学校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C. 骑士队的詹姆斯对自己揭幕战上的失误表现耿耿于怀,他强调在接下来的客场之行中一定要控制好失误。
D. 早春二月,春意阑珊,季节的枝头上,春色正浓,在风中展露着这个季节独有的风情,我分明看见春在天和地之间正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龚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B. 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 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 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 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C. 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D. “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B. 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C.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普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 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了古代劳动妇女在家庭生活中起早睡晚、日日不息的辛劳。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之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也曾引发过其他文人的感慨。
(3)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作喻来表达自己遭朝廷小人妒忌陷害的苦闷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5)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比喻手法形容长桥的形态的一句是“__________”,运用反问、想象手法描写通道的美丽的一句是“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以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即《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嗜酒,常以酒入诗。在《将进酒》中作者表达要尽情欢乐却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是将饮酒诗意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是诗人的灵感,诗人常常通过写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梦”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周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对待荣华富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在家的日子是快乐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自斟自酌,享受室内之乐。
(4)《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羞答答的极其传神巧妙出场的诗句是:“ ________ ,________。”
②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伤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④在《蜀道难》中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 ________ ,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③,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②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两日。③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生动地描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的满城春色,词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词人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出词人触动乡思,思归而不得的忧愁,引起下片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片重在写景,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下片重在抒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豪放之风。
【2】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特色,并简要分析。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沛公,汉高祖刘邦。秦末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群众立他为沛公。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同“懈”)击之。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12、微写作。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或一首小诗。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