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每至于族 族:家族 ②族秦者秦也 族:灭族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之:语气助词 ④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去
⑤善哉!技盖至此乎 善:好 ⑥善刀而藏之 善:高明,工巧
⑦盘盘焉,囷囷焉 焉:……的样子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焉:兼词,于此
A.①③⑤⑧ B.②④⑤⑦ C.②④⑥⑦ D.①③⑥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以故汉追及之 以无厚入有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C.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来证明礼与普通道德的不同,证明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过得安稳的就是那些了解传统成法、遵照经验价值的人;反之则会受挫。
C.“法治”与“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有时候所谓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
D.人们如果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那些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的语言简洁凝练,开篇仅用“_______”一句就已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_______ ”一句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并渲染了萧瑟落寞的氛围。
(2)在苏轼《赤壁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洞箫声的悲凉。
(3)《庄子·逍遥游》中以具体例子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
5、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语句。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4)《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 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氓》中,用“淇水、湿地”的有界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离骚》中,屈原面对昏聩的国君,十分失望,庆幸自己迷途未远,从而表达了不愿与昏君奸佞同道共游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时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
(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诗,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老子《有无相生》中认为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论语》中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各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灏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1】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注】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睦。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注】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徙”指一般的调动官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义,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 三公,周代已有此词。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 “薨”“崩”“卒”“不禄”“死”表示“人死”的意思,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 “赠”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坠下马,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 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 潼关失守,唐肃宗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因而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 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4】翻译: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0月21日,微博上一位博主发了一条“莫言语录”。该博主发的内容很积极,提醒人们要感恩、要有担当、要重情义……26日,莫言转发了这条微博,并且配文称: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杨澜撰文声明,称看到“杨澜给女孩子的14条忠告”之后感觉莫名其妙,网上的所谓“杨澜语录”也有一半不是自己说的。一篇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600字小文悄然走红网络,经考证,文句过半是网友仿造。
如今“假冒名人鸡汤”层出不穷,绝大多数是教人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