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由是观之 ②是非之心
B.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C.①其安易持 ②不失其所者久
D.①商君,秦之贼 ②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2、下列戏曲唱词的内容与人物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剧《甘露寺》:“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关羽)
B. 昆曲《长生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李世民)
C. 秦腔《长坂坡》:“白龙马驮回子龙将,血染战袍粘雕鞍。怀抱婴儿泪不干。累得你叔父苦无边。恨不得把儿摔当面。”(赵云)
D.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项羽)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国的气质与其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有关,与国民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征有关。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论证结构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开篇先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选文第二段用比喻、对比、引用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以和为贵,求稳,顺势而变”都是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 “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此观点。
(2)孔子在《论语》中说“________,________”, 这种替别人着想的“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怀体现了孔子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3)《礼记·大学》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自勉。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吞山河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 _____ ,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色彩冷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描写音乐效果,又描写秋夜静寂月色的两句诗是: “_____ ,______。”
(3)《过秦论》中点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借动物来寄托志趣,抒发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借“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思妇游子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愁。
(2)《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与柳永笔下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写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景象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9、(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2)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B.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外力,此处“物外”与“天”意思相近,均指代朝廷,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给予变革机会的感恩之心。
C.颈联情景交融,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舒适,写出一场及时雨后诗人的悠闲舒畅。
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字面上写自然现象,描摹了雨态、雨势及其影响,实则借此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志向。
【2】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1、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俚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俚?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2】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
D.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5】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而子路果真死了。你认为孔子的判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9年岁末年初,一场青春快闪活动在祖国大江南北的高校中传递。年轻学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以此告白祖国、祝福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每位中国人心中都会涌动着豪情!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风雨雨、70年伟大成就。此时此刻,作为肩负时代使命的中华青年学子,你一定有所感有所悟,请以“我和我的祖国”为副标题,写出你的感想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