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北京故宫博物院奉先殿的钟表馆,182件展品, 。
②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 。
③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名胜古迹 。
A.不胜枚举 俯拾即是 琳琅满目 B.琳琅满目 俯拾即是 不胜枚举
C.俯拾即是 不胜枚举 琳琅满目 D.琳琅满目 不胜枚举 俯拾即是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应急车道”是专为交通救援或发生故障的车辆备用的。若被随意占用,一旦发生事敌,施救人员就会陷入望尘莫及、爱莫能助的境地。
②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③我校的百年校庆晚会上,整个会场洋溢着和谐喜庆的气氛,真可谓: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⑤他退休后,除了做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
⑥张德江委员长提出的三点寄语,切中肯綮又语重心长,既体现了对港澳当前形势的充分掌握,又释放出中央进一步维护港澳繁荣稳定的信心和决心。
A. ②④⑥ B. ①②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
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等人制定了三段论逻辑系统准则。
B.增强逻辑性、提高思维力是逻辑学习的前提。
C.培养批判性思维可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D.概念的内涵是指思维对象具有的特性和本质。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有时“无理”虽违反生活逻辑,但符合审美情感,过于理性,反而不利于鉴赏文学作品。
D.无论是创造“无理而妙”的作品,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都离不开深邃的逻辑基础。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产品”和“商品”相比,“产品”内涵更丰富,“商品”外延更大。
B.“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谐音“情”,谐音使“晴”的内涵、外延均向“情”转化,诗句意蕴更丰富。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中,“离人泪”的特性因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了改变,于是能染红霜林。
D.《红楼梦》中林黛玉《咏白海棠》诗“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一句,将人的娇羞移情于白海棠。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从“无理而妙”的角度,对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后四句“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加以赏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雕栏玉砌应犹在, __________________ 。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 ,蟪蛄不知春秋。
(6)_________________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根据文段提示写出原句。
(1)《阿房宫赋》用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2)李清照《一剪梅》中一句“____________”从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来表现秋的到来。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
7、(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家中人丁单薄,无人照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在无穷的境界遨游,就达到了庄子笔下“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给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3)《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4)《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5)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两句是: , 。
(6)《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
10、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怆悢(liàng):悲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
C.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所处的环境,诗中“摧藏”与《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内含不同。
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横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曰,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求
B.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
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感谢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赐钱二百万以葬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惶恐饮药而死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的一项是( )
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段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贞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