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嘉兴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奉先殿的钟表馆,182件展品,  

    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  

    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名胜古迹  

    A.不胜枚举  俯拾即是  琳琅满目  B.琳琅满目  俯拾即是  不胜枚举

    C.俯拾即是  不胜枚举  琳琅满目  D.琳琅满目  不胜枚举  俯拾即是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应急车道”是专为交通救援或发生故障的车辆备用的。若被随意占用,一旦发生事敌,施救人员就会陷入望尘莫及、爱莫能助的境地。

    ②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③我校的百年校庆晚会上,整个会场洋溢着和谐喜庆的气氛,真可谓: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⑤他退休后,除了做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

    ⑥张德江委员长提出的三点寄语,切中肯綮又语重心长,既体现了对港澳当前形势的充分掌握,又释放出中央进一步维护港澳繁荣稳定的信心和决心。

    A. ②④⑥   B. ①②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

    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的巧用,以语词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物;霜林的,故是被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等人制定了三段论逻辑系统准则。

    B.增强逻辑性、提高思维力是逻辑学习的前提。

    C.培养批判性思维可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D.概念的内涵是指思维对象具有的特性和本质。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有时“无理”虽违反生活逻辑,但符合审美情感,过于理性,反而不利于鉴赏文学作品。

    D.无论是创造“无理而妙”的作品,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都离不开深邃的逻辑基础。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产品”和“商品”相比,“产品”内涵更丰富,“商品”外延更大。

    B.“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谐音“情”,谐音使“晴”的内涵、外延均向“情”转化,诗句意蕴更丰富。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中,“离人泪”的特性因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了改变,于是能染红霜林。

    D.《红楼梦》中林黛玉《咏白海棠》诗“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一句,将人的娇羞移情于白海棠。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从“无理而妙”的角度,对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后四句“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加以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雕栏玉砌应犹在, __________________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 ,蟪蛄不知春秋。

    (6)_________________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5、根据文段提示写出原句。

    (1)《阿房宫赋》用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2)李清照《一剪梅》中一句“____________”从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来表现秋的到来。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

  • 7、(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家中人丁单薄,无人照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在无穷的境界遨游,就达到了庄子笔下“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给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3《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4)《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5)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两句是:    

    (6)《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怆悢(liàng):悲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

    C.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所处的环境,诗中“摧藏”与《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内含不同。

    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横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曰,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陵降,不敢                      求:访求

    B.子为父死,无所                                   恨:遗憾

    C.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感谢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钱二百万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惶恐饮药                                                       举世混浊我独清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身客死秦,为天下笑

    D.为武置酒设乐,谓武曰         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的一项是(     

    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贞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