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B. 油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一笔一笔画出来,就好像雕刻一样,要精雕细琢,才能完成创作。
C. 在儿子临行前,父亲一再关照儿子要看风使舵,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付。
D. 当观众正看得如痴如醉之时,电视剧戛然而止,扑入眼帘的便是花花绿绿、索然寡味的广告。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虽然,每至于族 ④族秦者,秦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
“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
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
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
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
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2)简析“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答:
(3)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5)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战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相》中将对诺葛亮的崇敬、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列举的关于“小年”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示晚唐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引以为鉴,必将重蹈覆辙。
(3)《虞美人》中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表现愁绪的深广的设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
(3)_________ ,愁云惨淡万里凝。
(4)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表达了诗人送别李胄时的沉重不舍之情和送别后的牵挂孤单之情。
B. 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情形勾勒了出来。“雨”和“暮”紧扣诗题,点明送别环境。
C. 颔联首句只写来帆,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与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
D. “迟”“深”二字用意精深。飞鸟在暮色中找不到归巢的方向,飞行缓慢,使人联想到李胄前途的迷茫;“深”极言路程之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担忧之情。
E.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运用比喻,用雨丝比泪珠。这一结,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把暮雨和送别巧妙结合在一起,扣题紧密。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雨”在这首诗中的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①羡缗②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裒:póu,聚集。②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C.“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古时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在其去世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事迹,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他的一生,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D.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被称为“元年”,就如本文中的“建中靖国元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D.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5】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材料二:2021年7月15日,某网红博主在新疆和田地区康西瓦烈士陵园内,到英雄陈祥榕烈士墓前,满脸嬉笑,脚踩墓碑底座,用手比作“手枪”状对着墓碑摆拍,并将上述照片在微信朋友圈(5000余名微信好友)公开发布。
材料三:2023年5月13日,某脱口秀演员在两场脱口秀演出中,讲一段严重侮辱人民解放军和革命英雄的笑话,引发广泛热议。
无数英雄以其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高尚的品格光耀千古。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理解英雄的内涵?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英雄?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