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中承载着青年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既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又充满无限可能,因此成为青春记忆中特有的吉光片羽。
②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一些所谓的中奖电话,但是电话里的骗子言之凿凿,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③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以其翻云覆雨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票房一路飙升,突破了华谊兄弟最开始的基础预估值。
④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关注自然和生活,缺少真情实感,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的新奇,作文成为无关痛痒的官样文章,没有实际意义。
⑤中国女留学生江歌被杀一案,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法院判处被吿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⑥围棋的布局非常重要,棋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把问题想全面,绝不能因为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目无全牛,不顾及长远。
A. ①②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③他为了赶工作进度,这礼拜几乎目不交睫,十分辛苦。
④李警官深谙犯罪心理学,总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剖析作案动机及过程,侦破了很多棘手的案件。
⑤向西望去,远远地有座高冈,冈上林木蓊郁,秀色可餐。
⑥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大学》)
(3)__________________,自知者明(《老子》四章)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6)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孤寂凄凉,便觉时光难捱。而她在《醉花阴》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袅袅香烟、阴沉天色,写因愁而怨天长,与此极为类似。
(3)在庄子的《逍遥游》里,当蜩与学鸠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对大鹏鸟极尽嘲笑,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起飞和停止的样子,以此证明飞翔一点儿也不难,根本无需刻意准备。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主人劝请客人饮酒,并歌唱《诗经》篇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诗词中常常用头发斑白表现诗人的愁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 , 。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写宋荣子超脱世外,看淡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当时的士人崇尚虚无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了大自然色彩的变幻,突出了深秋山水的景色。
10、阅读下面还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道逢文通北使归法[注]
王安石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文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想象朋友出使的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
B.“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
C.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
D.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然益以翔为可信任。太祖即位,改唐枢密院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B.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C.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D.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符,唐僖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庙号,从汉武帝起,每位皇帝均使用年号。
B.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管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河朔,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又以其紧靠帝都,地理位置险要,代指帝都周围的主要防御屏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翔年轻时就喜好学习,阅读《春秋》并对其中关于战争的论述有他独到的见解;长于撰写檄文,辞浅意明,深受太祖喜爱。
B.敬翔历仕后梁三位皇帝,梁太祖对他信任有加;多有提拔;后二位或惧其谋略,或受权臣蛊惑,均疏远敬翔,敬翔郁郁不得志。
C.敬翔为人沉着持重,很有谋略,为太祖出谋划策三十多年,深为梁太祖赏识;但因太祖性情暴烈,他对太祖的劝谏大都通过太子转达。
D.敬翔洞察时势,他告诫太祖刚打胜仗,须慎重行动以保持军威;一针见血向梁末帝指出面临危局的内因:用非其人,难以成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2)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者,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