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C.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制。
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矫健的运动健将,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②父亲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口若悬河,仿佛他有满肚子的衷曲要告诉我一样。
③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④有些领导干部,在会上侃侃而谈,实际工作中却述而不作,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这种工作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⑤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⑥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C.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运用“鸟”“鱼”比喻手法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韩愈在《师说》中以“官位尊卑”对比的手法表达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原因之一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之音使“蛟龙为之起舞”“寡妇为之落泪”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处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过秦论》中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摹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百姓纷纷响应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叹息是诗人遣兴抒怀常见做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屡见不鲜,李白《蜀道难》中在写山高得用手可触摸星辰之后发出了“____________”的叹息;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人生坎坷、青丝转白的悲叹。
(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写出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渴望建功立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言行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师生相对关系的新观点。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遂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逍遥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宋荣子能淡然面对世人的毁誉。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注】
杜 牧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故国杳无千里信,采弦时伴一声歌。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
【注】公元842年,杜牧因受权贵排挤,外放黄州。这首诗是他在黄州任上所写。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说有谁愿意虚度此良辰,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
B.“独怜”承接上句,面对眼前的秋夜之景,诗人孑然一身,生出万般愁绪,却始终无法排遣。
C.颔联以“边鸿”“庭树”“月”等意象营造清冷空阔的意境,“迷霜久”暗示诗人贬谪此地多时。
D.本诗语言含蓄精炼,如“千里”写路途遥远,乡心难达;“一声”以少写多,状乐声余韵无穷。
【2】这首诗歌尾联以景物作结,请赏析其妙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B.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C.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D.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代用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如“从弟”“从兄”“从子”“从父”等。
B.劾,古代官员和百姓检举官吏罪状的行为,与《苏武传》“劾大不敬”中“劾”的意思相同。
C.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还可指供奉祭祀名人的处所。随着佛教的传入,后来佛教寺院也俗称庙。
D.闾,《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文中泛指百姓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不畏奸邪,依法施政。在担任吴县知县时,他坚持原则,绝不妥协,依法打击地方豪强,震慑了邪恶势力。
B.张克戬英勇抗敌,善用谋略。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侵犯河东,张克戬在太原全力抵抗,先除敌人内应,后以奇兵致胜。
C.张克戬誓死报国,忠贞不移。靖康元年,汾州又遭兵燹,孤城无援,已入绝境。金人送来劝降信,他不拆看就直接烧掉。
D.张克戬忠义干云,令人敬仰。十月初二,汾州城破,张克戬身穿朝服壮烈殉国,连敌人都为之奉尸礼葬,拜祭立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38年来,中国女排屡创佳绩,形成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
对于女排精神,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希望女排的经历给国人带来正能量。”
郎平还说过:“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请你以一名振华中学高中生身份,给郎平教练或者中国女排队员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