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同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D.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 2、下列选项中“而”字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死而不亡者寿

    A.人不仁,如礼何

    B.任重道远

    C.知止后有定

    D.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中有,有生命意志,有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君子必须具有宏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因为他责任重大,要经过长期奋斗。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动作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4)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5)《书愤》中陆游回忆曾经积极练兵备战,在前线与金兵交战的风云岁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虽素昧平生,而相似的经历竟使他们有着故人般的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

    (5)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自秦八蜀途中山势高峻,甚至可以摸到星宿,令人惊恐不已,长吁短叹的情景。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2)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历来为人称道,该词中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愁之多,愁之盛”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 ____________”一句直抒胸臆,写出春讯到来,却惹得不眠之人回望故国家园,无限凄苦涌上心头。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歌前文对男主人公变化埋下伏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的心迹。

    (3)《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

    (3)《长亭送别》(收尾)一曲中,用夸张手法,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崔莺莺离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①温庭筠,唐代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屡试不第,一生不得志。②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出入三江五湖,无人知其行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渡江的情形。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井然有序。

    B.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与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

    C.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

    D.尾联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表现诗人早已厌倦名利,忘记世俗心机了,他心中只剩淡泊遗世的归隐之志。

    2本诗歌颈联中的“万顷江田一鹭飞”句,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句神韵同出,试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用斜线(/)给短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 疏轻而不坚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2018年10月,不到40岁就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的“高产”教授梁莹,被查出学术造假,被撖销“长江学者”称号、教师资格,调离教研岗位。2019年1月,明星“博士”翟天临被查出论文有大段抄袭现象,学院对其给予退站处理。2019年3月,某大学研究生刘梦洁被举报硕士论文剽窃,经调查属实,学校给予其撤销硕士学位处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