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巴中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B.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D.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长江流域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从时间上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则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从空间上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城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则遍布于以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为主的广大长江流域。

    从愿文载体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写或者刻在主像下方的龛壁上,不可移动,观者可以直接看到。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以纸质或者丝麻织品为文本载体,用毛笔书写好之后折叠藏于造像背龛之内,然后以漆髹封,与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不易被外人发现。从行文特征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除了记以外还有颂或铭。铭或者颂在记之前,或长或短,以骈体文写作,辞藻华美,讲究用典。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绝大部分都没有铭或者颂,文辞多浅显。

    从出资造像行愿者的社会地位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都是社会中层以上的信众所写,而长江流域佛救造像愿文普遍都是社会底层百姓所为。

    从愿文所包含的信息量来看,长江流城造像愿文与敦煌造像愿文,在信息类别和信息层面上,既有高度的趋同性,又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在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元明清时期不少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从行文格式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尚不稳定。长江流城的佛教造像愿文则已经开始规范化,甚至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长江流城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造像活动都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而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则显示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因而在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如果该造像者曾有过从政经历,则把官街全部写上。

    长江流城佛教造像的发愿往往都是希望作用于活着的人,以“男增百福,女纳祥”“人口清吉.六畜兴旺”等最为多见。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特殊的困难而造像,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例如多年无子,妻子久病服药无效.或为保胎,或为营造新屋等,都是发愿的重要原因。在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中,往往显示为已经道去的亲人如七世父母、亡父亡母、亡兄等造像,希望他们可以“速登常乐”“一时成佛”或“齐登正觉”。它们反映出来的是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因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尚未见到因遇到具体困难而发愿造像的情况。

    通过上述初步比较和研究可以看出,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由简至繁、由粗渐精的发展脉络。其中,造像愿文撰写的程式化和规范化是二者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佛教造像愿文文本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内容上,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沽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折射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摘编自胡彬彬、吴灿《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城佛教造像愿文的行文格式不同。前者格式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后者已经开始规范化,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B.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书写者遍布全国各地。

    C.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

    D.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以及官衔;长江流域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大多数造像活动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进行比较,突出两者的诸多差异。

    B.文章从愿文的载体、行文特征、愿文信息量、行文格式等角度进行阐述,层次分明。

    C.文章列举具体例子,论证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内容的区别。

    D.文章在论述愿文的行文特征时,指出愿文文辞的雅俗之别,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佛教造像愿文上.可以探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我们可以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得知元明清时期不少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B.敦煌佛教造像的愿文反映出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从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佛教信徒的生活比长江流域的佛教信徒的生活要好。

    C.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大多是针对活着的人,人们通过愿文期望人丁、家业兴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特殊的困难,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

    D.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在内容上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反映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曹军攻破荆州后军容的盛大。

    (3)《阿房宫赋》善用对比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钉头与仓库中的谷粒进行对比,十分形象。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明择师方面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长年少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年长年少,“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江心皎洁的秋月之景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与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3)《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后在劳作之余放声呼啸,身心舒展,文思泉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鹏乘风高飞,离开北海的情形。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感叹离乡漂泊、年老多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从听者的角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琵琶演奏“声暂歇”之时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以行路为喻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无限愁思。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的效果。

    (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写游子与思妇互相望月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对方,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李白藐视富贵利禄,但同时也有些消极避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

    杜甫

    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

    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

    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

    九日五首(其三)

    杜甫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

    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的长安。郑广文,作者友人,才学卓越而屈居下僚。司业,国子监官职名。②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夔州,这时吐蕃入寇,兵乱四起,政局动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广文为人落魄、放达,他常把马系在厅堂前的台阶下,喝醉了酒就骑马归去,因此难免被考勤的官长责骂。

    B.郑广文才名已传扬四十年,却还贫穷到天寒时客座无毡,是因为他要接济像苏司业这样向他寻求帮助的朋友。

    C.“香泛泛”“醉纷纷”运用叠词,写出了当年与朋友一起游憩、宴饮的轻松惬意,表现了对那时快乐生活的留恋。

    D.“西北有孤云”写漂泊无依的诗人眺望西北,不见亲友,只能看到孤云一片,以景语作结,表达了世乱人非之慨。

    【2】两首诗都“悲欣交集”,但基调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阐释。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而已矣。

    (《论语·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子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迂也!奚其 正:正确。

    B.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兴起。

    C.无所而已矣 苟:马虎。

    D.唯其言而莫予 违:违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齐景公问政孔子/北虽貌师不必贤弟子

    B.有粟,吾得而食诸/北貌敬,实则愤怒

    C.言不顺,事不成/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

    D.必正名乎/徒慕君之高义

    【3】下列对节选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执政者,他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使名分正当,这是执政者正确说话、办事的前提。

    C.孔子主张刑罚要公正,而实现刑罚公正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兴办国家的礼乐制度。

    D.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国君,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无论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猫头鹰遇到了鸠,鸠说:您将到哪里去?枭说:我将向东迁徙。鸠说:为什么呢?枭说:乡里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将向东迁徙。鸠说:您能够改变叫声,就可以了。如果您不能够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那里的人们还是会厌恶您的。

    你同意鸠的意见吗?人是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呢?请以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