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本溪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不完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秦伯说,与郑人盟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距关,毋内诸侯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

    B. 则虽欲长足下,岂可得哉   侍:侍奉

    C.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即使不

    D.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   诚:确实

     

  • 3、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几乎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既,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壮。

  • 4、下列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xià)隙     (ní)     (zhòu)褶   (wěng)郁郁

    B.(bié)脚     (suǐ)   (shǔ)     窸窸窣(sū)

    C.讪(shàn)   (nè)     (zhuó)恼   (yì)高深

    D.(luō)须     (jū)     (máo)     (shàng)往来

  • 5、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离家万里,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

    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 文中大量引用前人的诗句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典雅隽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 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 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 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来说明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老子和荀子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近,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以魏尚比喻作者自身,希望得到朝廷能信任,早日派人赦免自己。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女主人公以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

  • 9、在横线上填写《论语》原句。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_____________,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_____________;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_____________,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⑤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局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两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运用风与水的环境描写来烘托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比喻说话行事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写出空缺的名句。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这个道理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心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____________”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浴乎沂 ,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城  市

    昌耀

    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 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D.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4翻译以下两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在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文时,开展了“我的读书观”“我的读书史”报告会活动,分享各自的读书观点和读书经历。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改语文,改语文不读书的顽疾;新教材就是提倡多读书,专治不读书的痛病。有人说,都信息化智慧时代了,还读什么纸质书籍,应该让位给电子媒介,省钱省时省事。有人说,高中学业负担那么重,还哪有时间去读书;好书那么多,为什么让我们读《乡土中国》《红楼梦》,费时费力费脑细胞。还有人说,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要读就读“磨脑子”启迪心智的经典之作。

    对此,你有什么样感悟、思考,请以“读书”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