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应和(hé) 抖擞(sǒu) 尊君在不 (fǒu)
B.窠(kē)巢 黄晕(hūn) 粗犷(kuǎng) 三省(xǐng)吾身
C.澄(dèng)清 棱(línɡ)镜 看(kān )护 传(chuán)不习乎
D.卖弄(lòng) 着(zháo)落 贮(chú)蓄 曲肱(gōng)而枕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使工以药淬之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②④⑨/⑥⑦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⑧/⑦⑨
C.①⑦⑨/②③⑤⑧/④⑥ D.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共享单车,市场上美团、哈啰、青桔等品牌平分秋色。
B.我们在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优美词句之余,如果不能进一步领略作者由此传递的革命豪情,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C.沉迷网络使他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老师和父母及时发现,不断求全责备,他才逐渐戒掉网瘾。
D.中国网络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写手,作品更是生生不息。
4、根据对偶的要求,下列四个诗句的下句,组成四个选项,最合适的应是( )
(1) 时挑野菜和根煮, 。(杜荀鹤《山中寡妇》)
(2) 但愿暂成人缱绻, 。(朱淑真《元夜》)
(3) 细水浮花归别涧, 。 (元好问《淮右》)
(4)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①蓝田日暖玉生烟 ②断云含雨入孤村
③旋斫生柴带叶烧 ④不妨常任月朦胧
A. ②①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②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选自《彷徨》。
C. “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坐拥“青少年”和“粉丝”两种身份的社会个体,青少年粉丝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却又被打上了叛逆浮躁的标识;他们既是媒介化社会中积极主动的弄潮儿,却又经常在媒介技术的迅速扩张下演变为被动无意识的“群氓”。
对青少年粉丝而言,偶像崇拜几乎是其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心理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特殊时期内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缺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伴随着粉丝的扩张,我们也看到,诸如情感冲动、心理偏执、消费狂热等负面行为也充斥于青少年粉丝行为中。对青少年粉丝而言,他们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和所呈现的现实缺乏辩证的认识和思考,由此,很容易“跑偏”。
要想对青少年粉丝进行引导,就必须借助于媒介素养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媒介化社会来临后,媒介素养被誉为是和“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相比肩的另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对青少年粉丝的引导,既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粉丝对媒介中偶像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意识,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媒介传播中来,参与多元化的媒介实践。
首先,学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把媒介素养纳入基础的正规教育体系,根据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学生的不同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提高学生对媒介世界中偶像的批判认知能力。譬如,可以在分析信息这一授课环节加强对偶像文本的分析,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偶像的作品、访谈、广告等,在共同的讨论中帮助学生从媒介分析的角度理解偶像,对偶像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全方位地认识偶像。
其次,家庭也应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家长在面对拥有粉丝身份的孩子时,应在跳出“保护主义”倾向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全面认识孩子所崇拜的对象。家长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媒介中所呈现的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为其讲解这些偶像人物是如何通过艰苦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以此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同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社会上已发生的不良追星“惨剧”,让孩子能够真正体会到过度追星行为的负面影响;此外,父母应适当参与孩子的媒介使用行为,制定合理的媒介使用时间表,同时鼓励孩子进行多样化的媒介参与,逐步培养并发展孩子的多元兴趣,防止偶像崇拜成为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最后,媒体也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粉丝的重要力量。对媒体而言,媒体在塑造偶像时应更加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树立一些勤奋、乐观、坚强、向上的榜样,消解偶像的神秘色彩;应通过宣传明星所从事的公益活动来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媒体也不应忽视对科学家、学者、作家等杰出人物的报道,使这些人也能够成为青少年效仿的对象。
(摘编自蔡骐《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粉丝”的引导》)
材料二:
对于年轻人来说,“粉”什么、怎么“粉”就非常关键。需要看到,不少人对粉丝群体还有着相对负面的印象,将其等同于“缺乏理性”。在现下,也有少数粉丝因对明星的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如漠视隐私、扰乱秩序等。这提示我们,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对粉丝群体来说,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有赖于每个人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要求自己。
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有人指出,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对这一热情加以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通过对标偶像,增添“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动力。有调查显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受教育水平更高、自律性更强。一个粉丝有可能是一名勤奋的公司职员,也可能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一位充满想象力的绘画设计师。近年来,在各类粉丝群体中,粉丝们都表现出文明有序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秩序感。在社会层面,从关爱听力障碍的儿童到改善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环境,从为城市的清洁工们送上免费午餐到捐赠爱心图书,粉丝们带来的正能量逐渐呈现和放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让‘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粉丝们的心声,也要求明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偶像”。比如,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也让名人名著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还有的粉丝在明星的带动下,参与到环保、公益等公共事业中去,让人们感受到充满温暖和阳光的粉丝群体力量等等。期待更多粉丝借由共同喜爱的偶像聚集在一起,营造更多彩的娱乐景观、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
(摘编自周珊珊《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粉丝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因此在媒介化社会中容易产生情感冲动、心理偏执、消费狂热等负面行为。
B.青少年粉丝偶像崇拜本没有错,但如果对媒介缺乏辩证的认识和思考,就容易因对明星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
C.对于青少年粉丝而言,随着时代发展,追星方式也在变化,有“参与式”“陪伴式”,人们可以此为契机正面引导。
D.青少年粉丝群体能有文明自制力,讲究良好的秩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如此种种,值得点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种程度上,偶像崇拜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许弥补了特殊时期内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缺失,我们不能对粉丝群体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以此提高学生对媒介中偶像的批判认知能力。
C.对粉丝加以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对标偶像,提高自己,他们就会变得勤奋、专业、充满想象力,逐渐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才。
D.有些明星对自己严格要求,他们正确的行为、善良的举措感染了粉丝,使粉丝培养了好的习惯,营造出好的氛围,形成了良性粉丝文化。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对青少年粉丝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是( )
A.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勇于担当,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挽救了无数生命,做出巨大贡献,荣获“共和国勋章”。
B.中国女排运动员朱婷胸怀梦想,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率队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并蝉联世界杯MVP,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C.3月12日这一天,周润发、黄晓明等影视明星带领粉丝们一起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阳光帅气的样子在劳动时更加有魅力。
D.某自媒体平台为了吸引粉丝和流量,同时追求经济利益,邀请网红明星代言产品,广大粉丝崇拜“爱豆”,不惜重金打赏购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境,是为了衬托室中之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短暂,洒酒祭奠。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安于异族统治下的生活,与“烽火扬州路”形成对照。
(4)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5)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化抽象为形象,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9、根据课文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 。
(2)满载一船星辉, 。
(3)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发尽上指冠。
10、名句默写:
1.看万山红遍, 。(《沁园春·长沙》)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再别康桥》)
4.但我不能放歌, 。(《再别康桥》)
5. ,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记念刘和珍君》)
7.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8.成语“________,意在沛公”和“_________,我为鱼肉”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9.《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体通史,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杜甫《登高》中描写落叶萧索和江水长流,暗含对人生短暂、韶光易逝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这一主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和“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
(7)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 ”一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夔州特殊的秋景。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 从全诗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信马由缰在山路上看到的春景,然后触景生情,心生惆怅。
B.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C. 颔联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D. 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景色。
E. 最后两句设问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甲午, 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1年称“甲午年”。60年一周期便又重复出现一次。
C.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侯、伯、公、子、男五等爵位,其中最高等级是侯。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4、作文。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好观察角度,找准立足点,写出真情实感。(2)选取一个主要事件,体现人生某一方面的滋味,写成一篇记叙文。(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