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长春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简明的一句是 (     

    A.关爱老人的女孩尹秀玲

    B.“零家务时代”向我们走来

    C.浙江一项调查显示:中等收入家庭投资首选排名第一是股票

    D.白领女性生活观:追求时尚生活,善待自己,活出精彩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激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C.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D.为了确保这次手术的成功,这家医院已专门成立了由心脏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抢救小组,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切实把社区服务工作做细做实,激发精准服务新活力,给予社区居民无所不至的关怀。

    B. 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建立初期,都曾有过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可谓文恬武嬉

    C. 无论是在医术的精湛还是设备的先进方面,这家医院都令国内外同行惟有望其项背

    D. 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其代表作《原强》中谈到的“民智者,富强之原”一句,可称得上至理名言,不刊之论

  • 4、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④②⑤①③⑥

    B.⑥⑤①③④②

    C.⑥①⑤③④②

    D.④②①⑤③⑥

  •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把南向视为最尊,而北向象征失败,室内宴会也是如此,以南向为最尊,东向次之,西向再次之,最后是北向。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指不到20岁的人。

    D.“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的“信息闭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几乎仅来自于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一山之隔就可能使山两边的村落互不相闻,谈话内容毫不相干,这也使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相对静止,礼教与宗族文化从古代传承至今;而在同一村落内,文化背景相同的人的相互交流又在不停地强化人们的文化模式,使其更加固定,就像天坛里的回音壁。如果没有外部的新文化输入,则这片村落中大概只有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世外之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些相似。在此不妨将乡村中的文化传播环境与互联网上的作一些对比。由于大数据、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愈发受限于“信息茧房”。通过算法分析,应用程序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与其偏好一致的内容,推荐与其意见一致的其他用户。在这个“信息茧房”中,尽管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但手中握着的选择权却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言论和内容。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快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在于他的论据及论述过程,而是他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闭环,相似的声音回荡在其中,使闭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使各种有门槛的、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的亚文化社群林立于互联网土壤之上。

    这种物以类聚的行为模式也催生着社群语言体系的适应性变化。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们使用的语言已不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的语言。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无法翻译的字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中出现了属于各村、各个家族的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上也出现了迭代速度极快的网络流行语。网上的各个亚文化圈中也流行着属于自己圈子的“行话”。

    综观互联网“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我们会发现两者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不谋而合,即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跳出信息限制的怪圈。在互联网世界中,网民个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点击新话题,降低“奶头乐”内容点击率等行为自发跳出文化闭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就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对于乡村的文化用环,由于其是因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在信息传播全凭口口相传的时代。村民们对于这种局面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改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天南海北发生的事情尽在某个小村人们的谈笑间登场,身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几乎都对想查找的信息唾手可得。由此,乡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也被动摇,甚至被打破,人们对于中国乡村所抱有的一些刻板印象已不适用于今日。

    在现代化发展帮助人们逐步冲破文化闭环的同时,这片地域上的淳朴亲情与中国乡村的特性并未随之被稀释。村民们会热情接待回乡的游子,乡邻之间会相互邀请对方来自家分享刚出炉的美味。乡村中并未变得人情冷漠。同时,人们的“乡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乡村而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扩展到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存在着扎根于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和城市并没有完全割裂。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削弱与消失的是封闭、愚昧和落后,存留的是亲情、乡情和家国情。乡土性并不围于“村落”这个物理地域内,乡土性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但它的乡土性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磨灭——这个国家的根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

    (摘编自钰鉴咖《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有删节)

    文本二: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现在的乡村不同,以往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仅来自于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

    B.人们越来越受“信息茧房”的限制,是因为大数据、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C.文化闭环只要形成,就会使闭环内的人文化观念固化,使亚文化社群之间互不相容。

    D.只有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依赖,才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

    【2】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村,地理上的阻隔可能使两个村的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B.原文第三段所引用的《乡土中国》的内容,可帮助我们理解农村出现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C.互联网的“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有相通之处。

    D.乡村的人们可以冲破文化闭环,人们出行天南海北十分容易,因而乡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甚至也会被打破。

    【3】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互联网应用在农村流行,这可能有助于一些村落突破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的局限。

    B.人们使用的语言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这意味着研究语言的变迁可以联系人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

    C.过年的时候许多打工人都要回到农村老家,既是因为眷恋乡土,也是因为想要暂时离开城市的“信息茧房”。

    D.费孝通在写作《乡土中国》时也举出了一些乡土社会之外的概念,费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本文不乏相似之处。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述思路。

    【5】试结合文本一的相关观点,对文本二的观点进行点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这一句出自李白的《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6)杜甫《登高》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轻轻松松让敌军溃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劣马设喻说明了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

    (3)《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子与友人快乐饮酒击弦而歌,歌唱自己在月下划船时内心感受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国内、国外总结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于梦境中看到谢灵运的隐居之处还在,那里“_________________”,又想象自己“_________________”,沿着耸入天的天梯拾级而上。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一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默写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时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无得见。”议遂定。后拜枢密副使。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罢知宣州,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召拜御史中丞,兼三司使。拜参知政事。陕西方用兵,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康定中,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欲因群材以更治。徙陈州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赠司空兼侍中,“元献”。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

    B.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

    C.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

    D.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德,宋真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以瓷器闻名的景德镇就是以这个年号命名的。

    B.江南,长江以南地区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先秦时期,江南属百越之地,曾经被中原称为“吴越”。

    C.三司使,古代官名,唐代中期以后,设户部、布政、盐铁等使,分管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自幼聪明,受帝赏识。小时被张知白以神童的资格推荐给朝廷,在廷试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皇帝的称赞。

    B.晏殊正直无畏,敢于直谏。在章献太后代理朝政时,他敢于反对权臣单独面见太后的请求。后来上书反对张耆为枢密使,忤逆太后被贬。

    C.晏殊关注时局,积极备战。晏殊被召回京城时,陕西发生战争,他便招募弓箭手训练,并拿宫中多余的物品充实军费。

    D.晏殊结交贤才,举荐贤能。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是他的门生,等到做了宰相后,更致力于举荐贤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亦奋然,欲因群材以更治。

    (2)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生在这样伟大时代中的你,在生活中看到或听到过哪些发生变化了的人或事?请你以“ 印象”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使题目完整。(2)不要写成诗歌。(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