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铁岭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把下列句子组成句意连贯的一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为(     

    ①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

    ②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

    ③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④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

    ⑤没有这个前提

    ⑥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

    A.①③⑤⑥②④

    B.②①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⑥②①③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遣将守关者   君安与项伯有

    B. 匏樽以相属   永元中,孝廉不行

    C. 衡少善属文,于三辅 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活之

    D. 永和初,为河间相   予官二年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其智反不能及   瞻衡宇,载欣载奔

    B. 吾尝终日思矣   锲不舍,金石可镂

    C. 师道不复,可知矣   悟已往不谏

    D. 可怪也欤   于身也,则耻师焉

  • 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加以师旅                               ②臣壮也,尤不如人

    ③王见之,曰:“牛何?”                   ④技经肯綮未尝

    ⑤始臣解牛之时                           ⑥夫晋,何厌

    ⑦古人所以大过人者                       ⑧八口家可以无饥矣

    ⑨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A.①③/②⑤⑧/④⑥⑦/⑨

    B.①/②⑤⑨/③/④⑥/⑦⑧

    C.①/②⑤⑦⑨/③④⑥/⑧

    D.①④/②⑤⑦⑨/③/⑥/⑧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鲁迅

    B. 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C. 她喜欢收藏,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到各地去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而杂。

    D. 从楼市表现来看,几个品牌房企业心领神会的降价方式可以被称作“多形态营销”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房企实际上都在“以价换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着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做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是通过对他的思维和情感、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性格鲜明但又朦胧模糊。

    B.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作者将她们复杂的性格进行全面对照,从而将其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C.文中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做粗线条的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出来的。

    D.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了巨大成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方式的改变。

    B.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

    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

    D.贾探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红楼梦》改变了过去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上,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有几百人,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B.《红楼梦》善于塑造主要人物,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也能通过反复刻画、渲染、衬托,塑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C.中国古代小说没有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所以《红楼梦》写了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D.《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更多鲜活的形象,真切动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思念情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个性鲜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从空间上表现羁旅之苦,“___________”于时间上体现孤病之感。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慨生命短暂,并洒酒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借“蛟龙”“妇人”的反应来烘托箫声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了她的芬芳。

    (4)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孔子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抒怀的感受。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⑵杜甫在《登高》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⑶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其一)》的点睛之笔。

    (3)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

    (4)子曰:“巧言令色,_________!”

    (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边上闻笳三首

    杜牧

    其二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其三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首诗的结构,前两句写景,景中蕴含悲愁情怀,后两句点明主旨,抒发乡愁之感,该主旨与第二首相同。

    B. 第二首诗的结构,第一句叙述胡儿吹笛,第二、三句写景,寒雁听笛声惊飞,连绵不断的春风每天都吹不散,最后一句点明主旨。

    C. 第一首诗色彩对比鲜明,先列出了草儿绽出了新绿,再说杨树不见春的绿色,与后面呈现茫茫白沙、悠悠白云进行色彩对比。

    D. 第二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胡儿吹笛声的哀苦程度,以及诗人听后的感受如何,虚写则通过寒雁惊飞,写对笛声产生的反应。

    E. 杜牧诗风流畅自然,这两首诗也流畅自如,郎朗上口,言近而旨远。

    2两首诗选取意象的目的有何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攻取之外 作《师说》贻之

    B. 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 而不知其

    C. 以有尺寸地 不知日

    D. 秦兵又至矣 吾尝终日思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实百倍

    B. 思厥先祖父

    C. 如弃草芥

    D. 然后得一夕安寝

    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B.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事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C.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D. 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贿赂秦国土地,小则送邑镇,大则送城市,足见秦国受赂得地之轻易,同时也暗示秦国贪婪无度。

    B. 各诸侯曾经开辟疆土万分艰难,而如今为求苟安而大举割地,向秦国求和;秦国却步步紧逼,欲亡之而后快。

    C. 作者引用古人的话,通过“抱薪救火”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诸侯以地事秦必然走向灭亡的严重后果。

    D. 这一段文字概括了韩、魏、楚覆灭的历史进程,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雨。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然后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