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全都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②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
③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倍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④这种典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长此以往,势必愈演愈烈,尾大不掉。
⑤如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犯了错,他们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这种犯而不校的态度,必将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⑥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雅”又分“大雅”和“小雅”,主要来自民间。其艺术手法主要为赋、比、兴,对后世影响很大。
B.楚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发端。
C.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D.《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文人创作的五言律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后人称它为“五言之冠冕”,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3、下列有关课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汉末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C.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具告以事
B.刀刃若新发于硎
C.夫晋,何厌之有
D.异乎三子者之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B. 颜色不少变
C. 行李之往来 D. 秋豪不敢有所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③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④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这后一点,也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⑤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不公与伤害,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
⑥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⑦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决不退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⑧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④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对君是忠、怨,对小人是归罪、憎恶,对自己是赞扬、坚持。
B.第⑤段中,作者从主体、个性化程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
C.这篇散文通过解读作品来挖掘屈原内心,塑造出了一个坚持自我、决不让步、愤怒而坚韧,代表个体向社会宣战的伟大斗士形象。
D.散文整体语言风格柔婉细腻、含蓄蕴藉,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旁征博引,把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融入字里行间。
【2】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变勇敢并守规矩。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鸟鸣声、泉流声描写琵琶女所弹乐曲美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达出“君子治学”要善于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丰富自己。
(2)杜甫在《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异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借助“酒”“月”两个意象来抒发自己感伤的情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 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4)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3)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4) ,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6)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7) ,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谁怕?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9)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意象的表达效果。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者出,未辞也 辞:辞谢。
B. 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排。
C.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D.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责备。
【2】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 “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C.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D.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3】下列对节选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了项羽的军营。
B.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 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 “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4、请以“冬天里的春天”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