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厥秦以利晋 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21世纪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代,你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知识。
B.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C. 我早想制作一个航空模型,但多次努力均告失败,只能望洋兴叹了。
D. 西方有关中国西藏问题的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告诉我们,惟有传媒和传媒人自身做到明荣知耻,方能在传媒上激浊扬清。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尽心焉耳矣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百年来,中国人曾被讥讽为一盘散沙。__________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石。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B.如果硬要比作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C.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
D.如果硬要比作沙,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5、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B.却坐促弦弦转急 (表示转折,但是)
C.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颓,失意)
D.迷花倚石忽已暝 (昏暗)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有删减)
【1】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深沉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是因蓝白色为冷色,与作者闲适而稍显悲凉的心态最相吻合,也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
B. 这篇作品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清新典雅、又洒脱酣畅的风格。
C. 本文在表达方面,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D. 这篇散文带有作者鲜明的自叙性质,读者能看到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以及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诗句。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力抨击东晋士大夫生死观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表达了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羡慕大自然永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表现是诗人摒弃世俗,渴望返回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6)《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渲染送别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楚天辽远空阔,大江流向天边,天水交融的壮阔景象。
(4)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定风波》的开头用平静的口气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在《静女》中,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想象的与百姓一起享受太平盛世的具体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 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5)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9)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10)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诗人开篇借“风”“猿”来渲染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接下来写诗人漂泊不定的诗句是“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从师学习的标准是“道”,而与年龄无关。
(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当政者要在百姓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谷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 进士科目。
B. “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 “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 “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 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 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 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想必大家在语文课上也遇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人物或文学形象,肯定也有很多想说的话。
请给其中一位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可选人物: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
可选形象:小通讯员、新媳妇、香雪、琵琶女
要求符合书信格式,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