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泉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枫叶狄花     添酒回灯     转轴拨弦     低眉信手

    B. 轻拢慢捻     间关莺语     凝决不通     银瓶乍破

    C. 整顿衣裳     秋月春风     暮去朝来     呕哑嘲哳

    D. 忧愁暗恨     年长色衰     飘沦憔悴     恬然自安

  • 3、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 元杂剧中的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C.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杂剧中的角色还有净、杂等。

    D. 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用一个套曲,同一套曲下的各支曲子用不同宫调。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

    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渗入其中

    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

    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需求颇巨

    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

    A①⑤⑥③④②

    B②⑥④⑤③①

    C④②①⑤⑥③

    D⑥①③⑤②④

  •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划分正确一项是(   )

    ①樊於期乃曰②使使以大王③其人居④烛之武退秦师⑤太子迟之⑥群臣之⑦渔人甚之⑧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 ①⑧/②/⑤⑥⑦/③④

    B. ①④⑤/②⑧/⑥/⑦③

    C. ①/③/②④⑧/ ⑤⑥⑦/

    D. ①③⑥/④/②⑦/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联系起来考察,以朱光潜为代表。他的《诗论》主要从社会学、哲学、艺术史、文艺心理学、音韵学等方面来建构他的诗歌美学体系。他谈到了诗的起源、谐隐、境界、表现、节奏、声韵,诗与散文,诗与画等一系列诗学命题。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是其主要论题之一。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本是混合的,韵和顿对新诗很重要。这就比那些纯粹从朗诵的角度去谈朗诵诗的言论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也更富启迪作用。与诗歌音乐性密切相关的是诗歌的本质性问题。他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当时不少抗战诗类似政治标语口号,一味发展新诗的叙事功能,诗歌抒情这一本质性特征严重匮乏。所以,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取得了纠正时弊的效用,而且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总之,朱光潜的《诗论》对于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这以朱自清为代表。他的《新诗杂话》就是讲“新诗的现代化”。他考察了新诗从“五四运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的路向,得出了新诗从说理向抒情发展的结论。其实,到了抗战时期,叙事性已经成为新诗主要的美学追求。他认为新诗要向外国诗歌形式学习,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不妨取法于歌谣。这种谨慎对待新诗向民间诗歌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开放而又犹豫的心态。也就是说,朱自清没有因为新诗的现代化而去否弃新诗的大众化。同时,朱自清还从内容上肯定了格律诗派、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为扩大诗的感觉天地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朱自清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研究新诗现代化的。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西方文学资源结合起来探讨,这以李广田为代表。李广田的诗论属于印象主义式诗歌理论批评。他最有名的诗论专著是《诗的艺术》。他声明自己的基本诗观——“我以为那最好的作品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精髓,在承认新诗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突出了形式对新诗尤为重要的地位。他所谓的新诗形式,指的是作品技巧,即章法、句法、声韵、格式、用字等。当然,这并非形式主义的纯技巧论。他主张的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观点也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内容而轻视形式的反拨与校正。正是用这样的评价尺度,他充分肯定了卞之琳的《十年诗草》在“格法与韵法”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也充分肯定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说冯至的十四行诗像一个水瓶,可以给那无形的水一个定形;像一面风旗,可以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

    (摘编自杨四平《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新诗评论与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论》以大众化、音乐性、抒情性为研究新诗的角度,对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意义重大。

    B.李广田认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诗歌的精髓,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为“最好的作品”。

    C.“不必”又“不妨”取法歌谣,体现了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的矛盾心态。

    D.针对新诗创作所出现的政治标语口号的倾向,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为论据,阐述了他们研究新诗大众化所体现出的各自的特点。

    B.文章层次清晰:整体上运用并列式结构,同时每一段都运用“总一分---总”结构。

    C.文章以一些似政治标语口号的抗战类诗的缺点为例,论述了朱光潜从音乐性角度研究新诗的优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D.文章材料翔实,既有直接引用,如“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又有间接转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认为“说理一抒情一叙事”是新诗从“五四运动”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发展走向。

    B.李广田特别强调内容对新诗的重要性,这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校正。

    C.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缺失了抒情性,朱光潜的研究对这一弊端起到了纠正的作用。

    D.在卞之琳的眼里,冯至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填写下列名句。

    (1)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劝学》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4)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5)______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过秦论》

    (6)《过秦论》中作者指明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

    (7)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

    (8)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9)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难》

    (10)_________________ , 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国难当头,仕途坎坷,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杜甫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之音。

    (2)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弟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3)在《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诗中景与眼中景圆满契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

  • 9、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

    1)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2) ,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3) ,悠悠我心<<短歌行>>

    4)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5)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

    6)《赤壁赋》里苏轼在表现箫声可以使蛟龙起舞效果的句子是:

    7)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背景中的句子是:  

    8)《氓》写女子回顾少年未婚时与少年氓有说有笑的句子是:

    9)《游褒禅山记》有一个写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句子是:

    10)《兰亭集序》中写到聚会可以开阔心胸放目远眺的句子是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以凄婉笔致抒写出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

    (2)《短歌行》中借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情相思写自己对贤才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阐发感悟营造了自由、轻松、亲切的氛围。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崭新的2019,回顾逝去的时光,遗憾在所难免,但放眼未来,我们更应信心百倍,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不忍离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

    (3)古人常用香花美草传情达意。《静女》中“____________”借茅草表达爱慕之情。

    (4)《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5)《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泰山记》中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二、古诗歌鉴赏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诉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诉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渠急。”“无渠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我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

    B.“乘”,量词。一指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一指古代军队组织的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文中的“乘”是指兵车。

    C.相国,我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或丞相。

    D.“君无为魏计”的“计”指考虑、谋划,与《出师表》中的“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字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诉认为秦国是不可测之渊,魏王访秦可能有去无回,并以“鼠首”为喻,指出许绾以人头为担保的做法不可信。

    B.支期向魏王献计,建议魏王先静观楚王动向,若楚王去秦国,则魏王可抢先楚王一步入秦,如若不然,则可以联楚抗秦。

    C.在周沂、支期的劝说下,魏王虽然答应不去秦国朝拜,但心中还是有所顾虑,这是因为他已应允应侯,担心失信于人。

    D.支期与长信侯一起去见魏王,魏王在支期的提议下装病接见长信侯,长信侯见状,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②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5】支期是如何说服长信侯去见魏王的?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热情,人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就像火石,在它能够发出火星之前等待着铁的撞击。——柯米尔

    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们远航之魂的舵和帆。——纪伯伦

    无知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雨果

    理性为情感所掌握,如同一个软弱的人落在了一个泼辣的妇人手中。——萨迪

    有人说为人做事要热情,有人说为人做事要理性,你是怎么看待二者的关系?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